通讯员杨文辉
麟德社区位于新城区道北大明宫遗址上,由铁三村、铁四村组成。走在社区的路上,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这里没有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辆,但是道路宽敞干净,一排排民居整洁如新,老人们在树荫下对弈怡然自乐,中年人在阅报栏前驻足忙里偷闲,孩子们在“居民公约”宣传横幅前高声朗读……一派和谐的景象。
可是六年前的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里的街道全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没踝。没有路灯,手电筒成了居家必备。群众吃水都要到公用水管接,常常有人排队到深夜。生活废水和雨水汇流而下,形成2个涝池,一年到头臭气熏天。夏天家里不能开电扇,一开就可能烧坏保险。冬天出门更是让人心惊胆战,出村必经之路是一个大下坡,积雪让人望而生畏。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几乎家家如此,村容村貌脏乱不堪。
2000年7月,麟德社区成立了,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冉西安带领6名工作人员进驻入村,从此,社区里1086户人家3100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用冉西安的话说:“社区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只有为群众多办实事,社区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群众中站稳脚跟”。眼看着社区一天比一天更新、一天比一天更美,群众们都说:社区领导说到的,也真的做到了。
为民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六年间,冉西安和他的干部们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社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期间,冉西安和其他社区干部“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遍遍做郑州铁路局水电段和社区群众的工作,最终,水电段同意出资对两个村的自来水管进行了翻新改造。2001年8月改造工程完成,社区里家家通了自来水,排队接水到深夜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接着,他们又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用电难”的问题。由于电线全面老化,电压低,居民家中的电扇、空调、冰箱、电暖器都成了摆设。社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又一趟趟往供电局跑,经过反复协商,终于赢得了有关部门的理解。2002年2月,供电局对麟德社区的电网进行了改造,增大了变压器容量,并实行一户一表,彻底解决了群众的用电问题。
黄家窑,位于两村之间,解放初修建的2个厕所一直沿用到本世纪初,由于历时久远,两间厕所已墙圮倾颓,房顶不蔽风雨,成为安全隐患。为了解决群众“如厕难”的问题,社区向区政府汇报了此事。2002年,区上拨付专款对这2个厕所进行翻修,同时还清除了周边堆积了多年的生活垃圾,群众高兴地把感谢信送到了社区,送到了政府。面对已取得的成绩,社区一班人没有满足,他们开始筹划如何将村里的几条道路全面改造,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通过与双联双促的结对单位多次沟通,结对单位区人防办协调市政公司北郊所对几条主要路段进行修缮。为了达到治本的目标,社区又和区建设局协商,成功将两条道路的改造列入全区背街小巷改造计划中。2005年8月,区上投资近50万元,将社区里2000多米的道路修葺一新,市路灯管理处又为街道架设了8盏路灯,看着烂路变了通途,老百姓们满意地笑了,社区一班人也开心地笑了。社区干部为何将群众的事看得这么重呢?用冉西安的话说:“看着大家生活在困难中,心里也不是滋味,现在社区的条件改善了,我们心里也踏实些了。”
提升境界共建和谐社区
为了让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社区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下了大功夫。筹资建立了2个老年活动站,定期举办老年人棋牌比赛;举办了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图片展,组织社区大学生为群众义务讲解;不定期举办夏季纳凉晚会,为群众搭建自娱自乐平台;群众还自发成立了豫剧队,隔三岔五就有一场小型演出。社区还和群众定下了“居民公约”,内容是以爱我社区为荣,以乱搭乱建为耻;以学习科学为荣,以封建迷信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文明整洁为荣,以乱贴乱挂为耻;以敬老爱幼为荣,以欺小嫌老为耻;以邻里和睦为荣,以搬弄是非为耻;以互助友爱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逢年过节,社区干部总要逐家拜年,将米、面、煤等生活必需品送到贫困户手中。邻里之间或家庭成员间发生了纠纷,社区干部会积极出面调解,直至化干戈为玉帛。渐渐地,社区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邻里一旦出现矛盾,就会到社区来讨公道。黄家窑有两户居民因建房时地基勘界产生分歧,相约到社区评理,当有人问他们为何不到法院要说法时,他们说:“我们相信社区,社区一定能处理好的。”
“瑞烟入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这是对盛唐皇宫麟德殿的生动描述。沧海桑田,如今的麟德社区虽没有了1300多年前的宏大气象和空前盛景,但老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自有一种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