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今年川渝持续高温干旱与3月下旬四川开县发生天然气泄漏有较大关系。针对这一说法,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影响评价室主任张强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有专家认为,今年3月下旬,四川开县发生天然气泄漏,由于没有强冷空气的对流,加上四川盆地地形较为封闭,空气中的甲烷难以很快稀释,使得盆地内温室效应明显增强,一升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相当于30升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量甲烷泄漏进入大气层,使四川盆地的温室效应显著增强,异常强烈的温室效应很可能是四川、重庆今年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重要原因。
张强对此解释说,川渝干旱高温并非今年所特有,其实每年干旱高温天都较多。重庆每年夏天都有42℃、43℃这样的高温出现,而且历史上也发生过跟今年相同的情况。“1959年,重庆同样干旱高温并持续数月,降水也很少,影响很大。但当年的干旱的面积没有今年这么大。”
张强认为,今年川渝干旱高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副热带高压偏强,而今年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又偏北偏西。副热带高压偏移是由大气环流所致。而泄漏的甲烷有限,不可能就此改变大气环流。
除了自然因素,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也很关键。张强说,由于城市化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地表构成使能量吸收多散发慢,人工热源影响多,大气污染、城市绿化面积相对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表现为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周边。
“甲烷泄漏对川渝地区干旱高温没什么大的影响。它会随风飘走,扩散,释放,不会就此停留在川渝的上空,而且影响这么大的面积。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说明甲烷的浓度,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张强表示,“这是在一种大的背景下的高温干旱,而非一次甲烷泄漏就能产生这样的后果。就像城市热岛效应,也是在大的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