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观点对立:
过滥喝阻 VS 治安警示
适得其反 VS 宁过勿松
本报讯记者汪令来报道:本报昨天头版独家报道的广州“治安警示”的话题,引起两种观点异常尖锐对立———赞成不宜因警示“误读”广州的深有感触:提醒没错,但警示应有社会心理学的多重分析,一味的喝阻和过滥的警示也许适得其反,对城市的不安在广州以外有过分的误解。 认为警示毫不过度的同样道理充分:常常目睹、听闻有人被打劫,公交车上一边开着提醒的广播一边还有人受骗,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如此“醒目”,外地来穗者尤其需要这种警醒。警示,宁过勿松。昨今两天,涌到本报短信平台的评论数百条,一位胡姓白领长篇分析多年不变的“治安警示”后称:需要提醒,更需要搞搞新意思、变变新手法。另外,公务员曾先生建议,目前广州有的警示10多年不变,小偷都会“背了”,对他们能有什么威慑力?小偷其实也很会“钻研新意”,我们的警示语更要灵活多样,表达上也需创新、更“软”、更有吸引力,让一般人记忆深刻,“如此效果更佳”。广州“空港快线”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起初是循环播放,后来行李架被封死后,改为每班次只播一次。长期一种片子,会不会使乘客腻烦?这位人士表示,快线的录像节目是统一制作的,下次重新制作时,将考虑改进。今天,欢迎读者通过本报的短信短评继续发表“高见”。(侯颖/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