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可乐门”事件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当我们满腔热情地迎接大型跨国公司到自己的土地上“安家落户”时,我们是否想过,在人们享受它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还可能必须承受它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巨大的市场对外资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各地也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中国要实现较快发展,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必须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让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不仅可以吸引到投资,扩大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近距离地学习到跨国企业在产品经营、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有利于本土企业的成长。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的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熏陶应该说也是有功劳的。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发生在印度的“可乐门”事件启示我们,跨国公司的到来,其实也是双刃剑。当其在中国安营扎寨的时候,其产品固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面对一些跨国公司提出的所谓“国际惯例”,我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可能还缺少有效的应对之道。
从引进外资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有: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缺少通盘考虑,缺少统一规划,一些引进项目短期看有利于推动GDP的上升,但长期看却有损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比如,一些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只占有我们的市场而没有向我们提供技术,有的项目对我国的能源形成了高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的产品在安全和健康上存在着一定隐患。但长期以来,在种种经济利益的牵制下,这些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以至跨国公司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许可以理解,但在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些弊端却是需要抓紧克服的。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对于纷至沓来的外商投资,我们自然不必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一概拒斥。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抱着“一外就灵”的宗旨,对跨国公司的投资不加以必要的甄别,不设立必要的门槛,对一些不符合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项目或者做法、对一些有损于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项目大开绿灯,却是危险的。有的地方政府对已经发生的跨国公司侵犯我国消费者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的事件,也抱着“投鼠忌器”的心态,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偏袒,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即使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一直奉行着与WTO原则并不相容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外国投资一直是施以各种有理或无理的限制措施,西方政府多年来对我国出口产品无情地挥舞“反倾销”的大棒,其中有不少就是基于其本国的经济需求而强加于我国企业的不平等措施。近几年,随着我国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它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频遭西方国家“围追堵截”,其间的过程耐人寻味。
近几年来,跨国公司通过企业并购等手段实现对我国间接投资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蚕食、渗透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很正常的现象。一些企业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宁愿以低价将企业卖给外国公司,而对国内企业紧闭大门。目前,由于引资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已经导致在为数众多的国计民生行业里,外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自然没有必要惊呼“狼来了”,把已经打开的大门重新关上,但外资并购中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必须一一厘清。
令人高兴的是,最近,商务部、国资委等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跨国公司投资设立了必要的门槛。随着这个规定将于9月8日起正式实施,外资并购中的种种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对跨国公司投资设立必要的门槛,会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受到限制,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外资引进的效率,影响到地方GDP的上升。平心而论,这种担心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注意到,在此次印度“可乐门”事件中,美国商务部的一位官员已经向印度发出了威胁,他认为这次风波是印度经济的倒退。这位官员说:“在印度努力吸引和留住外资的时候,如果让不愿公正对待外国公司的势力主导舆论,那将是一种不幸。”这种话语在我们听来也很熟悉,每当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采取措施时,一些西方政要、寡头也总是会发出类似的声音。对此,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我们相信,一个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经济体系,一个环境友好、社会稳定、民生健康的国家,将以其更强的吸引力吸引外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