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市场不景气
但他却场场爆满
苏州评话演员李刚在不景气的评话市场上出人意料的走红:他的专场场场爆满,以至于书场不得不加座以满足需要,而一些外地的评话迷还专程来到苏州看他的演出。
有人更是把李刚的走红和郭德纲相提并论。 作为古老的传统曲艺种类,苏州评话的颓势由来以久。而李刚的走红能否为苏州评话的发展带来契机,这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本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这位“说书先生”,他在解读自身走红的同时,也为苏州评话这种传统曲艺号脉点睛。
文化现象
书场走出苏州“郭德纲”
8月22日下午,苏州光裕书场。偌大的书场内被椅子所占满,由于观众太多,能容纳150个座位的书场,不得不加了100多张椅子。即便如此,开场后才急匆匆赶到售票窗口的书迷,还是被告知票已售完。因为加座太多,穿行其间,必须小心翼翼。
这是一场普通的评话演出,台下的观众屏气凝神,眼光聚集在舞台的中央。只见台上,一位40岁模样、身穿传统长衫的中年男子正表演着苏州评话,这是和中国传统曲艺评书相类似的一种曲艺形式,惟一的不同点,在于评话是用苏州话来“说书”。那男子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他嗓音亮,中气足。评话的内容是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说到有趣处,观众席里爆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记者在光裕书场看到的这一幕,对于苏州评话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因为早在六年前,苏州评弹学校就停止了评话专业的招生,书场上座率也少得可怜。评弹迷吴生说:“同样是光裕书厅,7月份每天的听众也只有七八十人。”
改变始于台上的说书人。李刚,江阴人,39岁。这位走南闯北,下过海、经过商的评话演员在不知不觉中红了起来。不仅场场爆满,而且他的档期已经排到了2008年。李刚说,有的书迷为了听他讲段子,专程从上海赶来,当夜住在书场附近的宾馆,第二天再花4元门票听书,原因只是想找好的座位,因为上海的书场大多是长方形,坐在后排的观众碍于视线,经常只闻其声,难见其人。这让李刚特别感动。
在很多人眼中,李刚和相声演员郭德纲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热爱曲艺事业,用心钻研,走红前屡遭磨难。在上海演出时,一位媒体记者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李刚说,你很像郭德纲。对此,李刚说,苏州评话是地方曲艺,怎么能跟相声比。在他看来,由于受到语言地域性的限制,苏州评话的影响力当然无法与相声相提并论。
李刚其人
一波三折二次说书
8月18日,记者来到了李刚的暂住地,它位于光裕书场的二楼,有10平方米左右的样子。屋内摆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对着床放着一台25英寸的电视机。这段时间李刚在光裕书场要连演一个月,就暂住在这里。
评书与评话,是徒口讲说的“说书”类曲艺形式,因地区之不同而名称各异。在北方,京津一带称其作评书;到了南方,江浙沪、福州一带叫做评话,苏州评话在明清时期便逐步走向成熟,迄今为止,历史悠久。
1988年,从小就喜爱苏州评话的李刚入了行,开始了说书生涯。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入行4年后,李刚迎来了苏州评话最为萧条的时期。李刚将其称为评弹的“白色恐怖”。当时一个评话演员的收入很低,“辛辛苦若一天还比不上泥水匠”。
这是个“没面子”的行业,后来李刚选择了下海经商。朋友介绍,他回到家乡江阴,在当地一个镇任三产总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当时正赶上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泡沫经济结束,李刚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便呛到了下海之后的第一口水。之后的李刚开过广告公司,1999年时,他在经济上栽了个大跟头,被一位朋友所骗。公司亏损。那段时间是李刚人生的一个低谷,“我经常自己开着车,找家小书场,也不让人知道,猫在角落里听书”。
这成了李刚当时的兴趣所在,也为他日后重返舞台埋下了伏笔。李刚从当观众中感悟到了许多。比如,他发现在书场里出现的老段子,相当一部分说的是“老黄历”,故事年代久远,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许多书还停留在车站文化、地摊文化的阶段。很粗糙,水分很大。”
于是从小就对党史、军史和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李刚搜集了大量素材,并整理成脚本。之后不久,李刚带着“文革风云”、“唐山大地震”、“杀三贪”等三个自编剧目再次献演。而听他书的观众也逐年增多。
苏州评话
能否走出低谷尚待观察
虽然李刚、扬子江等不断地刷新着苏州评弹的票房神话。但关于苏州评话和弹词未来的发展,各方人士的意见并不一致。评弹迷吴生说,当今书坛最红火的扬子江和李刚都是评话演员,因此评话应该是大有希望的。这是非常清楚的事实。而李刚对于苏州评话的未来,却并不过于乐观。“我经常对同行说,我们不要成了苏州评话最后的守望者。”在李刚看来,造成苏州评活发展乏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体上评话还在继续滑坡。这其中有人才不足的因素,也有整体市场萎缩的难题。
李刚说,从人才的挑选来看,评话要出有用的人才,要比弹词难几倍。他产生过收徒的念头,但至今没有遇到过合适的对象。而且,从演出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书场一般来说,往往先挑弹词,之后才是评话,这就导致学评话的人越来越少。而人才的流失反过来,又引起了观众的不满意和艺术质量下滑。这种恶性循环长久存在的话,对评话的发展必造成威胁。
不过,李刚对于苏州评话的未来也并未彻底悲观。他手头正在忙活着搜集素材,为新的创作做准备工作。“评话就是有声有色的讲故事,它的形式很简单,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低。只要能把握受众的心理,没市场的时候可以创造市场。”李刚笑着说。
自我解读
要与观众
拉近距离
至于为什么自己一夜之间红了起来?李刚认为,关键在于在说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李刚分析,苏州评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出现之初,苏州评话的演出地点在茶馆。新中国成立以后,过去的茶馆逐步演变成了专业书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电视书场。
李刚说,演出地点的变化带来的是受众欣赏方式的改变。“以前来茶馆听书的观众大都闭着眼睛,演员们也没有表演。观众看不看无所谓。而现在不仅要看,而且要和演员发生互动。”李刚给现在来书场听书的观众取了个更加时髦的称谓——“受众”。
李刚在演出中有个习惯,他时不时将各种新闻中获得的信息在说书的过程中进行播报。“这就是最新消息啊。”除了演出样式的改变外,李刚还重视内容的真实,力求可信度高,让听众通过评话表演,获取一定数量的信息。在光裕书场,一位评书迷告诉记者,李刚说书可信度较高。“现在的评弹老听众和过去不同了,他们需要的是信息,而且是真实的信息。”李刚说。
事实上,在苏州并不只有李刚一人创作以近现代史为背景的评话,但依旧观众寥寥。同样的题材,但结果并不相同。为什么?李刚以为,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真实感不强。
在李刚每次评话演出的第一场,总有段“开场白”,是热场用的。李刚说,我这时尽量做到客观、正说,但决不戏说。对此,一位评弹业界人物也有和李刚同样的感慨:过去戏就是戏,说的和现实有距离。始终无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评弹迷吴生在给本报的来信中说:评弹评话中的“评”字很重要。明末著名评话大师柳敬亭最大的特长是“评”。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评弹评话中的“评”在上世纪50年代后基本上成了空白。而李刚的“评”有一定水平,而且掌握了分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