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国民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首漂长江热”。今年8月30日,以当年的漂流探险队员和科学家为核心的10人漂流探险队将再度向长江源头进军,以“再探长江源科考漂流探险活动”来纪念长江漂流探险20周年。 科考队将对长江正源进行考察,为学术界内一直存在的“长江正源争议”各方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作为队员之一的本报特派记者刘建,将随队再次出征并发回现场报道。
再探长江源·队伍
成都勇士梦回长江源
20年过去了,长江源区现在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长漂20周年?今年年初,1986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王列诗、1986长漂时曾参与救援的本报记者刘建等人聚在一起谈起“长漂”时,思绪被拉到几千公里外的唐古拉山脚上。彻夜长谈,心潮涌动,大伙一致认为,应该以一次特别的科考探险行动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再探长江源。
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学家唐邦兴的支持,他答应作此次科考漂流探险活动的顾问。8月初,一支由当年的“长漂”队员为核心,权威科学家作为坚强后盾的科考探险队随即成立。8月30日,科考探险队将从成都出发,沿康定、石渠、玉树进入长江源区,深入无人区,进行漂流和科学考察。
再探长江源·考验
探险队面临四大难题
据介绍,参加此次科考漂流的10名队员均有多次高原活动的经历,此次行动时间长、强度大,队员将面临生死考验。在这次科考探险活动中,4大悬念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恶劣环境应对得了吗?
据队员们说,长江源气候严寒而干燥,年均气温低于0℃,冰川海拔大都在5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此外,他们还将面对高原多变的天气,随时得准备应对狂风和暴雪。更可怕的是,队员们可能会遭遇闪电,这种球形闪电会悬挂在人们的头顶上。当碰到障碍物时,它常会爆炸而发出巨响。
未知因素如何把握?
对于科考探险队员来说,最可怕的是迷路。虽然他们带有GPS、卫星电话等先进的装备,但是仍有可能迷路。更难的是如何确定哪里是沱沱河和当曲的源头?长江源头的第一股水是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有待队员们去探索和发现。
首次低空航拍能否完成?
虽然此前有关单位曾用高原直升机对长江源头进行航拍,但利用动力伞等装置对长江源头进行低空拍摄,堪称极地飞行,这将成为此次探险活动的又一大看点。据介绍,海拔5000米的高原空气稀薄,发动机的推力只能达到成都平原的三分
之二,这会给起飞带来极大困难。
700里漂流能否安然无恙?
科考队此次带去3艘漂流船,从长江源头进行漂流探险。不管是当曲还是沱沱河,河水均相当浅,船可能根本浮不起来,更不要说载人了,届时队员们只得用拉、拖、抬甚至是背的方法带着船走。即使是可以漂流的河段,橡皮船也常常搁浅,届时,队员将不得不跳进刺骨的冰水中拉船。饥饿、寒冷将成为长江源头漂流要面对的最大难题,队员们能安然漂过这700里死亡之河吗?
再探长江源·装备
高科技设备保证数据准确
虽然教科书中把沱沱河作为了长江源头。但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长江源区应是包括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三条支流在内的一个较大范围的区域概念。“三源说”认为,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中源沱沱河、南源当曲组成。
很多专家和唐邦兴一样认为,长江的源头应该是当曲,因为当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3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7倍。
这个观点是否有其科学依据?当曲和沱沱河到底谁大谁长?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再探长江源”科考队将对长江源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他们携带数字地图、GPS、卫星遥感器等现代化装备,还将带上动力伞等飞行工具,在长江源区进行低空航拍。通过漂流、徒步勘查、低空航拍等方式对长江源区进行立体化的考察,测出详细数据,并提供给国家有关部门参考。
发现更多长江源美景
据曾多次漂流长江源头的王列诗介绍,他在当曲无人区发现了地图上未曾标注的火山、温泉,以及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钙华彩池。但这些高原上的奇特地质景观因客观原因,一至未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次科考探险途中,他们将通过本报将这些奇特的大自然景观展现给读者。
再探长江源·访谈
唐邦兴:难忘1986年长漂
昨晚8点,作为本次长江科考漂流的首席科学家,唐邦兴教授在科分院的山地研究所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回顾他与长江源头结缘的经过。
到现在为止,唐教授一共漂流了6次,其中长江源头就达3次之多。在被问到印象最深的一次时,唐教授毫不犹豫就说“当然是1986年”。
唐教授说,当时是第一次深入到长江源,路不熟悉,沿途全靠赶牲口的老乡带路。大家只租了4匹马和十几头毛驴驮设备,条件非常艰苦。到最后因为粮食不够,领导不得不从100多人中选调了13名成员进入源头腹地。
抵达源头,唐邦兴一行发现了尧茂书、尧茂江兄弟的遗物。他们在那里看到了两兄弟留在那里的签名,还有两顶写有“成都”2字的草帽。唐教授回忆说,有人默默地将他们的这些遗物收了起来,他久久地站在那里,为死去的长漂勇士默哀。
唐教授最后提到长江源头的生态:“3次长漂,冰川的退缩速度太快了,源头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冰塔林、暗河和冰湖,1999年我再去的时候,冰里还有很多的石块,全是冰川退缩留下的。冰川的外围地方已经出现沙化,冰川的荒漠化、沙化在不断地扩大。草皮破坏太严重,再这样下去,有一天冰川也会变成沙滩。”
再探长江源·链接
1985年,美国将派“激流探险队”于秋天从长江源头漂流而下的消息,促使尧茂书决定捷足先登漂流长江。他取道兰州、西宁,过青海湖,越柴达木盆地,经西藏翻过唐古拉山,赶到长江源头,从沱沱河出发,开始了长江漂流,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身亡。尧茂书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
1986年6月3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从成都出发到西藏拉萨,转而北上到长江源头沱沱河。1986年6月16日正式开始长江漂流和科学考察。
1998年8月21日,中国女子长江源漂流探险队经青海西宁,沿青藏公路抵达雁石坪,徒步奔向长江源区沱沱河源的姜古迪如冰川,在江源地区作了冰川地貌等科学考察,并在海拔5460米建立营地和立纪念碑,随后漂流到沱沱河源,圆满完成女子首次征服长江源的漂流探险任务。
本报记者刘建刘诚实习生沈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