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政府执行能力削弱是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有时候不少人甚至称之为“政令不出中南海”,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步履维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房地产业始终处于宏观调控和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2005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更是力度惊人,但成效不彰,这个结果主要受制于中国社会目前最成型、活动能量最强的房地产业利益集团。 面对政府已经或即将颁布的不利政策,这个利益集团通常高举“市场”大旗,大声疾呼要抵制来自“行政意志”的“不合理干预”;而对政府颁布的符合他们利益的政策(这些政策往往又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争取得来的),无论这种政策需要政府部门动用多少行政资源强力推进,他们都赞赏有加。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制造和利用政策漏洞的“功力”也日见深厚。海内外投资者普遍相信,中国房地产利益集团有能力维持偏向于他们的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散,而他们的这种信念又来自近年围绕房地产市场的几轮博弈结果。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121号文件”,要求通过提高购房按揭首付比例等手段控制房地产信贷业务,遏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结果,在房地产业发动的强大政治游说下,国务院不久就发出了“18号文件”,首次将房地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高度肯定其地位与作用: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实现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1号文件”由此无疾而终,主持制定“121号文件”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也在不久后平调去职。市场的显性力量这回顽强地借助媒体的公开管道和媒体外的私下渠道与政府的行业政策制订机构进行博弈,终于使“121号文件”变成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所以说“121号文件”客观上划了一个时代,那就是市场思考不说话、不作为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自为的房地产时代。在2005年的宏观调控中,房地产市场再次被列为调控重点,上海等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一度下跌,但不久之后就强力反弹,反而超出了调控之前的价格。为了解决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焦点的房价问题,提高房地产市场透明度,福州市物价局于2005年8月在全国率先公布了该市商品房的社会平均成本,此举赢得了全国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但迄今没有第二座城市政府效仿,某些知名房地产“专家”还声称公布商品房社会成本是“既不合法律又不合规律”,不知他们能否说明此举违反了哪一条法律。其实,在房地产业中不是没有人感到这个市场泡沫横飞的风险而企图推动其摆脱暴利,平稳着陆,问题是这样的人在房地产利益集团中势必被当作异类而遭受沉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本轮房地产调控发动迄今,主要城市中只有上海一地房价下跌,其余城市房价上涨态势依然如故,无论是房地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都并未确信新一轮调控能够落实,但政府的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已经押上了自己的信誉,希望最终结果能够向社会各界证明我们的政府仍然有着强大的执行能力。(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金陵/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