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于“发现”地球本身。宇航员们翱翔太空,反观地球恰似一颗镶嵌在茫茫黑空中的蓝宝石。走出天圆地方的舛误,跃出蛰居已久的地球,从古至今,人类审视自然的目光愈发深邃,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对自然认知的跨越。
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对“九大行星”这一原先维持了70多年的传统说法作出了修改,将冥王星排除在行星家族之外,无疑又是一次人类认知自然的重大跨越。
回顾历史,伴随着人类认知自然的积累,行星家族其实经历了多次“家谱重编”。从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这最早被确认身份的六大行星,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陆续“归宗”,行星“家谱”的不断改写,正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结晶的体现。
然而相对行星“家族史”而言,此次通过的决议无疑显得非同一般。简单而言,历史上,行星家族只是一直在“扩编”,而此次的决议则是行星家族首次出现“缩编”。但是,这其中反映出的恰恰是人类对行星的认知出现了新的突破。
长久以来,各类天体一直按照各自的轨迹游走在浩渺的宇宙之中,但人类对它们的认知却并不如同在地球上探寻新大陆那般一经发现便确定无疑。一如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直至如今我们依然在不断填充、更改、修正这些知识。
诚然,天体的客观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定义而出现改变,但一次次认知的跨越则引领人类越来越接近真理。当“九大行星”和“地心说”一样成为历史,成为人类认知自然进程之中的一个阶段之后,它们的历史意义在如今我们愈发真切的认知面前,反而更加凸显出来。
英语中的行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漫游者”,行星的概念最初被定义为在太空中相对静止的恒星背景中运动的天体。这样的定义始于远古,如今又被修订。实际上,在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围绕行星的定义争论不休,此次通过的决议或许也将无法彻底平息所有的疑惑。不过,行星定义委员会主席欧文·格林格里希就此表示,“激烈的讨论恰恰反映了天文学领域研究的进步”。
对于天文学家而言,定义的变更并不会影响他们研究的天体本身;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也不会给人类的地球生活带来任何改变。它所能够带来的改变,将只是教科书的修订,只是人们观念上常识的更新。正如美国天文学家保罗·威瑟斯说:“我们究竟如何称呼这些天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宇宙中我们所处的这个小角落的形成和历史的知识。”
行星家族“缩编”绝不意味着人类失去了什么,恰恰相反的是,它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尽探索又获新知,对真理的不竭探寻又获进展。(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