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缓解看病“难”与“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新发展纪实中山一院与越秀区政府签约
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与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正式签订了《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移交协议书》,越秀区政府将原东山区人民医院和越秀区东部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点的人、财、物移交给中山一院经营和管理。此举是中山一院继7年前托管继而融并黄埔区人民医院后,又一次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创新性尝试。该院也是我国第一家通过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从而同时拥有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医院。
接管黄埔区医院,打破条块分割,首开以大医院为依托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之先河
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不久前曾指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事实表明,目前,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造成群众对社区医疗机构和小医院的医疗水平信任程度非常低,广州去年推出“平价医院”却备受“冷遇”的尴尬就可见一斑。几乎每一天,走进中山一院的人都会有一种“人满为患”的感觉。几十甚至上百人挤着看一个专家,看病的确“难”;而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其收费标准比起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也的确相对“贵”。但与此同时,相距不过百余米的几家收费相对低廉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小医院却长期处于一种“门可罗雀”的状态,与中山一院的门庭若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有关专家表示,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这条必由之路究竟该怎么走?中山一院早在7年前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探索,并且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成功的回答。
当年,位于广州市东部的黄埔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当稀缺,仅有的几家医院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区内最大的医院——黄埔区人民医院也经营惨淡。居民们经常为了看一个小病,不得不花上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坐车到市中心的大医院就诊。而且,黄埔区作为一个工业区,医疗资源的匮乏也对当地的招商引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看到这一局面,黄埔区政府计划在区内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医院,以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经过充分的酝酿与筹划,黄埔区政府与原中山医科大学于1999年11月作出了一项开创性的决定:双方签订了一项合作建设黄埔区人民医院30年的协议,并由原中山医科大学委托中山一院全面经营管理,采取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开创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先河。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对此事给予极大的关注,亲自视察了移交后的中山一院黄埔院区,并亲笔题词,勉励中山一院将自己的优秀医疗技术和水平转移到省内、市内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去。
2000年1月18日,中山医科大学黄埔医院挂牌,中山一院首批就派出60多名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进驻黄埔医院。从此,原本缺医少药的黄埔区居民享受到了中山一院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原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黄埔区政府将黄埔医院的全部产权移交给中山大学并入中山一院,至此,黄埔医院由托管到产权移交,成为中山一院的一部分——黄埔院区。
依托“金字招牌”,盘活医疗资源,打造“龙头医院”成就多方共赢的喜人局面
7年过去了,黄埔院区的资产总额由原来的6500多万元增长到了近2亿元,业务收入由不足4000万元增长到了1.4亿多元,日均门诊量由900多人次增加到了近1800人次,开放分床位数从150张增加到450张……当地群众戏称其是“斑鸠变凤凰”。2003年9月,黄埔院区被广东省卫生厅认定为三级甲等医院,提前5年完成了黄埔区政府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制定的目标,医疗质量和业务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黄埔院区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却始终秉承着“三级医院的服务,二级医院的收费”的服务理念。广东省卫生厅公布的2005年中央、省属驻广州医疗机构收费情况显示,大多数三甲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均在万元以上,最高的近20000元,而黄埔院区当年的平均住院费用才7300元。当地一位老人说:“以前总要跑大老远去看病,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了,而且收费也比较低。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有关专家介绍,一家医院要实现从二级医院发展成为三甲医院,至少需要1.5亿元以上的财政投入,这还不包括培养、引进人才的经费。但中山一院接管黄埔院区至今,国家财政没有对其投入过一分钱。在这种前提下,黄埔院区何以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中山一院副院长、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刘小林教授揭开了其中的谜底。
“医院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内涵建设。”刘小林说,“内涵建设的两个要素是人才和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成长氛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文化的形成则需要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山一院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沉淀。黄埔院区作为中山一院的一部分,能够依托这块‘金字招牌’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也更容易接受其中蕴涵的百年文化的渗透。正是人才和文化造就了蒸蒸日上的黄埔院区。”6年来,黄埔院区在国家零投入的情况下,还为国家创造了9000万的财富。这家过去连电脑都没有一台的医院,现在不但学科齐全,而且能开展许多高难度救治工作,成了黄埔区的“龙头医院”。
“龙头医院”改善的并不仅仅是黄埔区的医疗条件,对该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医疗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埔区卫生局副局长金伊君女士说:“教育和卫生是很重要的投资环境,尤其医疗环境的改善作用立竿见影,连黄埔院区周边的房产都水涨船高,居民数也增加了好几万;而且黄埔院区还带动了整个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曾经担心中山一院的进驻会大幅度影响区内其他医院的业务,但事实上,区内其他医院的业务近年来不降反增。”
再次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社区医疗资源,与越秀区共建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越秀区是广州市医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拥有各级医疗机构411家,其东片社区医疗中心分布在中山一院的周边。但长期以来,由于群众对社区医疗机构不信任,社区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该区财政投入较多的一个社区医疗机构,拥有一个设备比较先进的手术室,但这个手术室一年甚至才进行了一台手术。看到这一局面,中山一院的管理者一方面为社区医疗资源的闲置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也感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由于缺少病例实践和高水平的医疗指导,技术水平也难有提升。长此以往,这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早在2003年,中山一院就与原东山区政府就整合区域医疗资源问题进行了磋商。
黄埔院区的“实验”成功为医院、地方政府和群众创造了一种“多赢”局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05年,原东山区与越秀区合并成立新越秀区后,越秀区政府主动向中山一院提出,希望以该区东片社区为试点,双方共同建立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山一院的优质资源来提高社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论证,双方决定共同筹划建立一个以中山一院为龙头,把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覆盖到社区的“三级医疗服务,一、二级水平收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经过双方8个月的“亲密接触”,这一创举终于付诸实施。中山一院已派出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区内6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原东山区医院工作或坐诊,并对区医院和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中山一院进修、学习。同时,对病人进行合理分流,让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留在社区就诊;开辟绿色通道,让社区的疑难危重病人优先及时转入中山一院,充分发挥双向转诊的功能。同时维持原有的收费标准不变。这样既能将此区域的医疗资源进行优化和充分利用,又能缓解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说:“医院的发展不能满足于自身规模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而要立足于整个医疗事业、整个社会。三级医院去办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医疗的经济效益少了,但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无法用金钱去评估。我们试图从一种长效机制上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满足更多群众的医疗需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席话,不但阐明了中山一院的发展思路,也表达了该院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决心。(张乐人周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