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们单位在二环边上弄了块地,集资建房。均价5900元/平方米,一次性付款,跟我商量,买是不买。不买是傻瓜。那个地段,目前的商品房价格至少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朋友的电话,炫耀的成分多于征求意见。 朋友在大机关,福利不少,眼下的集资建房,是其中之一。
不过,估计这也是最后的晚餐了。
几天前,建设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自8月14日起,一律停止审批党政机关集资合作建房项目。严禁党政机关利用职权或其影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搞集资合作建房,超标准为本单位职工谋取住房利益。文件对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集资合作建房项目,和已经开工建设的集资合作建房项目,也作了严格规定。
这样一来,机关单位再想借权力之便,给自己谋些房屋福利,就不太容易了。也就是说,又一辆权力的末班车即将到站。
集资建房过程中权力的作用,往往是隐性和间接的。比如,在征地、拆迁、建设以及各种审批程序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权力交换……同样地段的集资建房,要比商品房便宜得多,为何?这天上掉下的大馅儿饼,就是权力参与市场交换时带来的潜在收益。谁都知道权力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换来各种各样你想要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还有一点,大家也看得明白。凡是能集资建得了房的,要么有权有势,要么财大气粗。此次叫停的,仅仅是党政机关的集资建房项目。那些有钱的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集资建房,尚不在此列。深究起来,国有企业是否有权拿出钱来给自己的职工谋福利,都还是个问题,且不说这些钱的来路是否清白了。
来自长春的统计说,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该市符合集资建房手续的集资房面积,共273万平方米,超过开发面积的10%,但是实际上这个比例可能高达40%。“凡是有权有钱的单位都在盖房子,比如公检法、国地税、银行、大学、大企业……”从一位外埠房地产企业老总的描述中,可见长春房地产市场中的特权影像。而这,当是中国当下房地产业的一个缩影。
权力一旦介入经营行为,难免就会有利益诱惑,有权力寻租,有暗箱操作。有了利益牵涉,指望谁能公正公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倒不如让权力彻底从市场中脱身出来,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如果市场决定了最终的高房价,我也认了。
目前的问题是,权力远没有从市场中撤离出来。于是,就有了卖地拆迁成风,用行政罚款建别墅,集资建房当开发商……真的是乱象丛生,按下葫芦跳起瓢。
而权力似乎总也清除不干净。总有人能赶上末班车,而且,似乎总有末班车可赶。比如,赶福利分房的最后一班车,哗啦啦好些福利房就分出去了。这不,前脚刚听到禁令,后脚儿就有人开来了集资建房的末班车,及时啊。
接下来,下一班车会是什么?这些车,何时才能全部停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