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军区代表队女声组合《香江女儿行》
成都军区代表队舞蹈《布依女参军》
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音乐剧《心之桥》
南京军区代表队舞蹈《假日》
聚是一团火 散若满天星
本报记者 曹慧民
2006年全军业余文艺会演洛阳片的“连台好戏”刚刚落幕,广州片的精彩节目又激情登场——南京军区代表队以《我们是光荣的第一梯队》战地抒怀,尽展部队官兵的威武雄姿;国防科技大学以《红色肩章绿色梦》放歌青春,传递清新活泼的校园文化;成都军区代表队以《军旗映西南》载歌载舞,描绘当代军营的别样风采;广州军区代表队以《报告祖国》表达忠诚,讴歌文明之师的壮美情怀。八月,士兵用多彩的生活,让军旅文艺舞台旋转起来!
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大幕启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性课题,全面展示全军官兵开展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各项工作的崭新精神风貌,是全军业余文艺会演(广州片)的一大鲜明特色。
南京军区代表队队列歌曲《我们是光荣的第一梯队》第一个音符迸发出来,如同一声定音鼓,定下了这台节目“战斗的抒情”的基调。文艺是时代的战鼓,那些歌声,你似乎听过,那是从遥远年代传来的军歌旋律,但它又那么鲜活,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让我们犹如倾听时代的足音。成都军区代表队在绚丽多彩的边疆风情画上,诗意地展示大西北军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广州军区代表队以歌舞《报告祖国》,拉开晚会的序幕。士兵伴随着嘹亮的歌声,用整齐的军姿和闪亮的枪刺,表达着军人的忠诚和力量,南粤威武文明之师的风采跃然舞台。
男声表演唱《班进攻》(南京军区代表队)洋溢着蓬勃的战斗精神,表现出部队高昂的士气和豪迈的气概。舞蹈《瞄准·开炮》(成都军区代表队)用士兵独有的舞蹈语汇和舞台造型,充分表达战士蓄势待发、一往无前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男声独唱《娘子军情歌》、表演唱《兵哥兵妹》、音乐短剧《军歌嘹亮》、舞蹈《迷彩英雄》、《奔袭》等,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歌颂我们军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诚情怀,歌颂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节目各具风格,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本部队的特色。
日新月异的部队信息化建设,为业余文艺创作提供了崭新天地。表现军营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描绘官兵在电子战、信息战、网络战条件下的训练和生活,是广州片节目的一个新亮点。小品《旅长信箱》(南京军区代表队)、《天涯草》(广州军区代表队)、音乐剧《心之桥》(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表现的都是利用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新人新事,极富生活气息。
诗情画意的艺术呈现
与历次全军业余文艺会演相比,广州片的节目以其创意新颖、特色鲜明,赢得专家评委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男声表演唱《班进攻》,小品《天涯草》、《一架老相机》、《特殊病号》,音乐短剧《军歌嘹亮》,相声《演习》,小舞剧《兵丫第一次站岗》等,在艺术上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波澜壮阔的进程,折射出官兵献身国防、爱军习武的丰富内心世界。其中,一些节目达到以诗意表达的审美层次,如舞蹈《假日》提炼的舞蹈语汇通俗易懂,诙谐风趣;音乐剧《大山小兵》以丰富的想象、拟人的手法,诗一般浪漫的情调,表现一名新战士的成长历程;音乐小品《山寨英语角》,贴近时代,角度新颖,超越了过去“双拥”题材的套路,描绘了边疆军民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借助民族文化以丰富军旅文艺,是广州片参演节目的一个亮点。情景表演唱《追追追》、舞蹈《布依女参军》、《竹韵兵歌》和《壮乡新绿》,都以浓郁的民族风情,给节目增加了地域的色彩。富有传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相声、评书、山东快书等充满活力,一些不常见的如车灯说唱、柳琴弹唱、单弦等民间戏曲也在会演舞台上焕发光彩。四川车灯说唱《新兵梦》,把传统的巴蜀文化奇葩与现代军营文化融合,在诙谐夸张的表演中,塑造了纯真可爱的士兵形象。
群星闪烁的文艺队伍
舞台的精彩纷呈,缘于人才的星光闪烁。广州片会演,涌现一批让人瞩目的业余文艺骨干,他们基础好、起点高、年轻而充满朝气。从舞台形式多样的演出,可以看到业余文艺骨干对艺术基本形式的掌握日趋丰富和全面,反映了业余文艺队伍整体水平的大幅度跃升。
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演出的集歌舞、小品、音乐剧于一体的《红色肩章绿色梦》综艺晚会,倾注了国防科大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参演的38名演员分别来自学校7个学院,多数是本科学员,还有教授、博士生、硕士生。67岁的姚庭宝教授,已是满头银发,是参加这次会演年龄最大的演员,他用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小小的口琴赋予了生命,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基层文艺骨干,我军业余文艺创作演唱活动定会有新的喜人的飞跃。我们相信,在2006年全军业余文艺会演落幕之时,腾升起的将是一幅军营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壮美图景!
小舞台连着大舞台
刘星
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超前性,这种超前性来源于时代的大视野,这种大视野一旦聚焦,必然成为受众的看点,如果说我对这四台演出的最深印象,可能就是晚会有看点。
当我们回顾广州片的四台演出,有几个节目的名字一下子又闪现眼前:《我们是光荣的第一梯队》既是一个晚会的名字,又是一个具体的节目名字,有如这四台晚会的名片,把晚会的主题,军队的使命,军人的职责,一下子亮了出来;紧接着《瞄准·开炮》、《报告祖国》紧随其后,这些节目是部队官兵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真实写照,一字一句里透着自豪与光荣,举手投足间可触摸到勇敢与必胜的信念。透过这四台晚会的一个个具体节目,我们已经看到全军部队牢记使命,重任在肩,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而掀起训练热潮的波澜壮阔的场景,通过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官兵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正是通过业余文艺舞台这个窗口,我们向人民和祖国展示了人民军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演出的实践让我们坚信,本质地、鲜活地表现生活,是军事文艺舞台永远的看点。
尽可能地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一直是军队文艺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在这次会演中,这种努力已经化为了晚会闪光的亮点:
这四台晚会就是一份来自光荣的“第一梯队”的报告。
这份报告铮铮誓言,一曲《仰望军旗》道出神圣使命。
这份报告姹紫嫣红,让我们听到了一群青春女孩子在《追追追》中敬重军营男子汉的笑声,和在共和国土地上的《香江女儿行》及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布依女参军》的脚步声。
这份报告主题厚重但又不失轻松,把一个个深刻的主题深藏在轻松的《假日》、《军歌嘹亮》和《审战俘》之中。
有作为,有出息,有追求的军队文艺工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战斗歌曲的创作与传唱,除让战斗精神的培养成为军营文化努力方向外,一直在追求实现艺术本体和外延自我超越,这次会演仅在广州片就创造出许多高点。
我们不会忘记,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每个时期的不同艺术门类,我们曾经创作过许多这方面的“高点”,让我们这支文艺队伍骄傲自豪地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比方说,带有高贵气质与品格的小歌剧、小舞剧已经多年不见,这次会演又十分难得地出现在舞台上,小舞剧《兵丫第一次站岗》就是一例,兵味,兵趣,女兵味,女兵趣,一展万马军中一小丫,有管中窥豹的哲理之美。还要一提的是音乐剧创作也有进展,《大山小兵》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可喜的收获,因为就这两个形式,专业舞台也很是少见,这方面的创作已经成为一个制高点,现在业余队伍正在完成着这种攀登,可喜可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全军文艺会演已有8次,业余会演还要更多一些,其实我们每次在收获很多作品的同时,还收获了人才,这是我军文艺事业后继有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会演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焦点人物。
在近五十个节目的上百个作者中,我注意到几个人物。许寒松——他创作的《铁甲雄风》上过“双拥”晚会,这次他带来的《瞄准·开炮》,不但延伸了自我的创作品格,其中有突破和发展,难能可贵。他几乎成为一种现象,他懂美术、会作曲、精乐器,一个业余文艺战士应具备的素质他都具备了,但是通过我的观察,他更懂得的是军人的气质,军人的灵魂,他从近乎于机械的军人动作和直线加方块的生活中,找到了表现军人的“秘方”,事半功倍,屡屡成功。
钟欣言——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小品《特殊病号》中她有较好的表现,想不到的是,音乐短剧《军歌嘹亮》也出自她笔下。还有国防科技大学的孙晓莉,既主持晚会,又演音乐故事,同时又担任整台晚会的撰稿人,多才多艺。
会演大幕终将落下,我军的文艺工作必将前行,因为我们伟大的军队在前行,我们不必怀疑会有伟大的作品出现,因为我们有广阔的生活天地,我们的文艺舞台连着背后的军事大舞台。
(作者系会演组委会专家组成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舞蹈,如此浪漫精彩
赵国政
让大地变绿,让天空变蓝,让河水变清,是当今人类普遍关心、共同努力的大事;因为人类生命与自然生态是命运攸关的。成都军区代表队的舞蹈《竹韵兵歌》,就是以诗的形态出现,表达踏遍青山的通信兵与树结缘,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并列齐观,将本职工作与环保、与优化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其中有个道具的使用特别值得玩味,即女兵们手执竹枝当笛子吹。在笛子的悠扬旋律中,竹笋破土而出,竹枝茁壮成长,最后是竹成林,鸟儿叫,三位女兵为竹浇水,像对待婴儿一样精心呵护。要说,枝繁叶茂的竹子还不是经过加工的竹笛,吹不响,也吹不出歌来,然而谁也不会对其进行挑剔,谁也不会认为它有悖科学常识。谁都能产生这样的联想:笛子的优美旋律是战士们对竹芽破土,快快长大,早日成林的声声呼唤;是战士们修复生态、优化环境、让大自然为全人类造福的殷殷之情。反过来,假如女兵不是以竹枝当横笛,而吹的是一支随身带的笛子,或按当地民习摘片竹叶进行吹奏,尽管都符合常规常理,但却陷入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窠臼,难以产生意料之外的新鲜感、俊美感了。什么是浪漫?浪漫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诗意升华;是从士兵情感中物化出来的美的结晶。诗化形态的作品最能引发人们深邃的联想。
南京军区代表队的舞蹈《假日》,是劳动与游戏水乳交融、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上乘之作。它的最大特点是举重若轻,将打扫卫生的劳动置于快乐的游戏当中。如女兵们擦镜子时的逗趣和俏皮,男兵们把脸盆当杂技玩耍的逞能与顽皮,处处成趣,兵味十足。在舞蹈后半部,战士们仍从“玩”的心理出发,男兵女兵竞相献技。男兵将扫把当热瓦甫弹,将脸盆当手鼓敲,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女兵则以塑料桶为道具,跳起了耳熟能详的《担鲜藕》,还以抹布当氆氇跳起了藏族舞。通过道具的勾连和转换作用,使舞蹈发展自然合理,水到渠成。这些来自生活游戏的金点子,是专业舞蹈家坐在屋子里想不出来的。士兵年轻,士兵爱玩,于是便“玩”出了舞蹈《假日》的精彩,“玩”出作品鲜活的灵性,“玩”出战士活泼乐观的精神。
(作者系会演组委会专家组成员、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原主任)
胸有挚爱,钢铁也多情
袁厚春
当社会生活、战争形态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主要诉诸于视听器官的歌舞艺术怎样适应它、表现它、驾驭它?这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纵观洛阳片和广州片会演,不少代表队作出了大胆尝试,给人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一批语言类(叙事类)作品,描绘了官兵在电子战、信息战、网络战条件下的训练和生活。第二炮兵代表队的音乐快板《黑客行动》,用拟人手法展现信息战、电子战中的斗智斗勇,生动有趣;南京军区代表队的相声《演习》与之异曲同工,并借助大屏幕的声、光、电等效果加以烘托,令观众如临其境,给人以敢打必胜信念的强烈感染;第二炮兵代表队的群口相声《旅长在线》,国防科大的音乐剧《心之桥》,将网络的无形世界舞台化,较好地解决了虚与实的转换,其结果是虚拟世界的“网聊”,解决了现实的官兵关系中难以达成的沟通。从观众心领神会的反映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大有可为的创作路径。
其二,一批歌舞作品用有形的表演“折射”无形的高技术战争和训练生活。如第二炮兵的男子舞蹈《剑啸》、男声小合唱《号手就位》;济南军区的舞蹈《砺剑》、小品《待命》;成都军区的音乐剧《大山小兵》、舞蹈《瞄准·开炮》;广州军区的舞蹈《奔袭》等。在这里,高技术武器、阵地及战斗训练生活,主要反映在音乐、肢体语言和造型中,在舞台美术的烘托下,让观众感受到新的战争和训练形态下高昂的士气。第二炮兵的小品《生日礼炮》同样是折射新型战斗生活的,其包涵的思想、情感维度更胜一筹。
其三,还有一批作品,完全不涉及武器、战法,描绘的只是这些新式武器的主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情感质地和表达方式。第二炮兵的舞蹈《明天我上光荣榜》中,小女兵向往荣誉、功勋的那种大胆、坦率,与以往英模人物谦让、自敛的心态是有微妙差别的,而女子群舞《山泉》里完全没有人的舞台形象,有的只是女演员用柔美的肢体语言描绘的一股山泉,一道小溪,描绘得如此自然、清新,出神入化。是谁对小小山泉投入了如此长久、细致的观察,寄托了如此深情的爱?是那些久居深山峡谷的人——比如那些坚守在洞库和发射井的火箭兵。“爱屋及乌”,没有对职责的忠诚,对阵地的热爱,他们会对这眼山泉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如此美丽的感悟和描述吗?对文学艺术作品而言,主题越隐蔽越好,这正是观众们对《山泉》一致赞赏的深层原因。
古往今来,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始终是人,是人与人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世界。工具、武器的变化,从来没有成为艺术创造的中心,但它们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情感质地和方式带来的变化,却是艺术创新的不竭动力。这次会演多台晚会的探索和尝试,带给我们的是对未来军事题材创作发展的信心。
(作者系会演组委会专家组成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
出新出奇竞展风采
朱亚南
全军业余文艺会演(广州片)出台的4个曲艺节目,各有所长,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从思想内容上看,南京军区代表队的柳琴弹唱《军营热线“148”》,着意反映基层工作与时俱进的人文关怀,显示着以人为本精神正在部队蔚成风气;相声《演习》,正面表现信息化作战“隐真示假”、“兵不厌诈”的高智能谋略交锋,从中可见业余曲艺创作重视反映我军使命主旨与部队任务本体的好势头。
从表现形式上看,广州军区代表队的单弦《审战俘》,既不同于沿袭老套的单弦伴奏、单人演唱,也不同于后来出现的乐队伴奏、多人联唱,而是立足传承,着眼发展,进一步引入戏剧表演和流行音乐的艺术元素,不仅强化了舞台呈现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而且优化了本曲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编导演在形式创新方面做出的探索,取得的进展,对于“传统艺术时尚化,军事题材通俗化”来说,该是有可借鉴、有所促进的。
革故鼎新,表里同步,力求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一体实现的基础上出新创优,比较典型的例子当属四川车灯说唱《新兵梦》。成都军区代表队带来的这个节目,融“川味儿”与“兵味儿”于一体,洋溢着热辣、诙谐、明快、刚健的风格特色。新兵马二娃刚下连队时做的三个梦依次展开,第一个梦是连长对战士慈母般关怀的“思亲梦”,第二个梦是爱军精武、报效国家的“英雄梦”,第三个梦是建功策勋、谱写军旅人生的“光荣梦”。梦境铺叙自然连贯,生动再现了一个新战士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主题阐述逐层递进,深入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为有志青年营造的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演出特别受欢迎,重要的一点在于作品给战斗精神赋予了具象化、人性化的艺术魅力。
广州片出台的曲艺节目,数量上曲唱居多。南腔北调,竞展风采,令人欣慰,令人鼓舞。若干年来,一些以唱为主的传统曲种曲目,不无式微之忧,而在部队业余和专业舞台上频频再现,熠熠出新,乃至硕果丰实,堪称难能可贵。如果说,这是对护佑国粹瑰宝、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贡献,是军队文艺事业发达兴旺带来的喜人景象,大抵是不为过分的。
(作者系会演组委会专家组成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社长)
广州片图片摄影:郑希胜、李华敏本报记者车夫
洛阳片图片摄影:张建刚、陈双维本报记者车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