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南宁8月25日专电(记者张爱林、刘广铭)截至8月23日19时,北京因食用凉拌福寿螺肉而得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已达87例,引起人们强烈关注。其实,福寿螺不仅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也使农作物受到很大危害。近段时间暴雨频频光顾广西,从而南宁、防城港、柳州、北海、玉林、崇左、钦州等地的稻田福寿螺泛滥成灾,发生面积达到250万亩;在南宁市横县大垌六轭村,村民们在田间、水沟里抓捕福寿螺,不到十分钟就捡了一桶。
小小福寿螺为何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福寿螺原产于南美,3年前被列入“黑名单”
福寿螺在国内又称大瓶螺,属于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以植物为主食,原产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上世纪80年代,因传闻长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福寿螺肉质嫩、味道鲜、营养丰富,台湾水产养殖业首先引进福寿螺作为美食品种推广。紧接着,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养殖福寿螺。当时有专家曾警告:此类螺有可能在一定区域造成生态危害。
未出专家所料,不久,福寿螺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荒郊野外,被弃养的福寿螺迅速扩散到田间,不到几年,便酿成螺灾。
从199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造成了巨大危害,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动物。2003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
一只螺一年繁殖后代30万个,科学防治有四招
近期,广西凉爽的气候为福寿螺的繁殖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条件,又因连续强降雨,福寿螺多被雨水从山上带入田间迅速扩散。目前,在南宁市的一些乡村稻田间,福寿螺数量每平方米少的有40只,多的达到177只。
据广西植保总站农艺师王华生介绍,福寿螺一年可繁殖两代,一次产卵数千粒,孵化后的幼螺生长4个月就可以产卵,一只螺一年可繁殖30万个后代,繁殖速度比本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危害很大。
当前需要正视的问题是,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王华生说,剿杀福寿螺要以农业防治、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一般可采用如下办法:
因福寿螺多在田间、水沟生活,应组织人力将水排浅后人工捡螺,集中捣毁;
福寿螺一般是把卵产在田边、水沟边的杂草及禾苗上,在其未孵化前进行人工摘除,然后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有计划组织农民养鸭,在螺卵孵化时,放鸭子捕食幼螺。
在福寿螺重灾区,组织农民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投放杀螺药,开展全面性药杀,但选用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容易污染水质,成本高,效果差。
外来物种引进与管理仍须加强
从福寿螺引进到形成灾害的过程看,外来物种的引进与管理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记者采访了解到,外来物种成为侵袭物种概率只有1‰,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几率却大大提高了,现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
据专家初步分析,世界上100种最坏的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已入侵我国,福寿螺只是其中的一种。
目前我国也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但还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
一是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外来物种的防治主要是考虑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而未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威胁。
二是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防治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性的外来物种防治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已有的法律法规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且在管理对象上范围较窄,不是针对所有的外来物种进行防治。如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针对的是病虫害,不属于病虫害范围的外来物种则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我国境内。
三是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目前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主要通过动植物检疫部门,同时涉及到环保、农、林、牧、渔、水利、海洋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权限划分和职责分工并不十分明确,使得各管理环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监管机构的行动不一致,导致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力。尤其是在外来物种的侵入初期,往往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错过了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大好时机,造成大范围的扩散和泛滥。福寿螺在吞食秧苗(8月20日摄)。
福寿螺产的卵(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 摄广州:早就不怎么吃福寿螺了
新华社广州8月25日专电(记者程茗荟、杨霞)记者24日从广东省卫生部门和各大酒楼、水产市场了解到,广州人好多年前就已经不吃福寿螺了,市面上福寿螺踪影难觅。但是,在北京“福寿螺事件”连累下,螺类产品销量受到一定影响。专家指出,只要煮熟,螺类食品是安全的。
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办公室主任谭德平说,对于北京出现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情况,广东卫生监督部门给予了高度关注,要求各地结合这个新情况做好日常卫生监督管理。但是,广东很少有人吃福寿螺。
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方悦怡说,管圆线虫病之所以以“广州”来命名,是因为这个病最早被广州的研究者发现。但由于此病没有列入法定传染病,没有严格的统计学调查报告,很难说得上有增多或减少趋势。
方悦怡说,在广东,要防治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种类较多,位居第一的是“肝吸虫病”。广东人嗜食鱼生,“肝吸虫病”防治任务是重中之重。因食物感染寄生虫病,除了食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外还有很多,包括吃螃蟹、小龙虾引起的“肺吸虫病”,吃猪肉引起的“旋毛虫病”“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吃青蛙、蛇引起的“曼氏迭宫绦虫病”“裂头蚴病”,吃海鱼引起“异尖线虫病”,以及吃植物食物荸荠引起的“姜片虫病”等等。
方悦怡说,对付这些食物源性寄生虫,只有一个字“熟”。只要彻底煮熟,食物中含有的寄生虫就可以消灭掉。
记者先后走访的几家酒楼均表示,广东人极少吃福寿螺,所以本地酒家都不卖这种螺。江门:发现疑似管圆线虫病例
新华社广州8月24日电(记者杨霞)记者24日上午从广东省江门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近日江门市收治一起高度疑似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个案。病人目前仍处于昏迷状态,专家从患者脑内并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但从患者捕食东风螺之处获取的样品送检后已发现线状幼虫。
患者是一名姓文的江西籍务工人员,今年23岁。据了解,他是因为听信工友的建议,认为生吃本地一种“东风螺”可以治疗失眠。8月1日,小文在工厂附近的草丛和墙壁上找到几只东风螺,将螺肉取出捣烂后直接生吃了,大约两天后,他感到胃部不适,但没有留意。8月5日,他腹痛难忍,且出现低烧、四肢无力等症状,医院按照普通感染的方法,运用抗菌素等进行治疗。8月15日,小文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腹痛更加厉害,且出现脑膜炎的症状。医院对其开展进一步治疗和调查,同时,小文的病情加重,陷入了深度昏迷。8月21日,其家属偶然提起小文曾经吃过生螺肉,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并立即向江门市疾控中心反映。
江门市疾控中心“中山大学-江门市热带病防治研究基地”郑南才博士认为,小文的症状非常像管圆线虫感染,但是化验得知其嗜酸性粒细胞未高出正常指标,与管圆线虫感染不符。另外,在其脑脊液中也未找到管圆线虫。所以,暂时不能确定小文就是管圆线虫感染,但是高度疑似。小文用了抗原虫的药物后,情况已向好的方向发展。24日,专家将把东风螺的样本送到中山大学寄生虫病教研室检测。
郑南才说,如果确诊病人是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那么,小文就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较严重的病例。他说,东风螺比福寿螺个子大一倍多,主要生长在草丛、旱地,尽量不要吃,加工过程幼虫也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相关提示
吃小龙虾不煮熟可能染血吸虫病
眼下正是小龙虾最鲜美、最肥硕的季节,医生提醒:要谨慎食用小龙虾,避免感染血吸虫病。
两个月前,吉林省白山市的杨先生和妻子在家食用了用盐腌渍过的活小龙虾,第二天便相继出现发热并伴有腹痛的症状。8月初,二人来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此时夫妇二人出现乏力、盗汗、胸腔内严重积水,已危及生命,医院经检查及相关指标确诊为因生食小龙虾而感染肺血吸虫。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马忠森主任介绍说,小龙虾是一种以食腐烂物为生的淡水生物。它是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成熟的肺血吸虫尾蚴被其吞入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了后可被感染。因此,在食用时一定要高温煮熟。
(崔雷)新华社长春8月24日专电
措施
卫生部紧急要求加强水产品监管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朱玉)卫生部办公厅25日发出关于加强水产品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发现寄生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产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销毁。
通知说,近期,北京市发生因消费者食用加工不当的福寿螺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事件。为保护消费者健康,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卫生部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水产品经营单位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检查,督促餐饮单位加强自身卫生管理、遵守食品卫生法规和要求,对违法违规经营的要严肃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大连出台应急预案
新华社大连8月25日专电(记者闫平)大连市政府日前出台《大连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全过程,为依法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提供了依据。
根据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预案》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4个等级,实行分级管理。《预案》还规定了监测、预警、报告3项系统和制度,其中报告范围为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30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作出初次报告。天津农产品生产逐步实现“标准化”
新华社天津8月23日电(记者张涛)工业按照“标准”去生产,大家司空见惯,在天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也摆脱传统模式,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截至目前,天津已制定发布了农业地方标准179项,涉及粮食、肉禽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50多个主要品种,基本覆盖了全市各类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种植养殖技术、生产流程以及化肥农药使用等标准。
“作为沿海都市型农业,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吴初介绍,根据沿海都市型农业产业特点,自2002年以来,天津已初步搭建起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