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艳阳高照,苍山起伏。在这山林云海深处,4个中年汉子正忙着给枣皮修枝,领头的凌受余说:“这满山坡的中药材都是刘邦松家的,每到修枝、除虫季节,他都请我找人帮忙。”
竹溪县目前已涌现凌受余这样的“农业家政”组织120多个,参加的农民达4000多人。 县农业局长谭宗奎说:“‘农业家政’就是乡土专家为农田提供‘保姆式’服务,把一项活一包到底。”
省时省力——
打工种田两不误
蒋家堰镇芦沟口村村支书刘邦松是个家喻户晓的大能人,他是“凤蓝魔芋专业联合会”的会长,还是120亩“林特示范园”的主人,包下了一座山种枣皮、金银花等中药材。子女都走出了大山,就他老两口“留守”,这么大片地他怎么管?“雇‘农业家政’呗!”他说,他的示范园一年雇“农业家政”100多人次,有的干除草、套种、清沟排渍等力气活,有的干修枝、防虫、防病等技术活,他自己主要负责跑市场、抓订单就行了。
而在以茶叶种植为主的水坪镇,不少打工者甚至把自家茶园全盘托付给了“农业家政”。
蒋家堰镇委副书记王孝军说:“光我们镇就有7000多人外出打工,80%的年轻人都出去了,过去这些人家里的田地要么撂荒,要么到了农忙季节把年轻人叫回来。有了农业家政,七八个农业家政就把一个村荒下的地管起来了,务农与务工的矛盾就解决了,现在全镇撂荒田没了。”
高产高效——
专业化分工显活力
7月的稻田,郁郁葱葱。龙坝乡龙家坝3组的退休村干部罗显扬看着自己的三亩半水稻,啧啧赞叹:“还是机器耕得好啊!”今年3月,邻居毛远军买了台旋耕机,罗显扬首先做他的“客户”。才干了半天,地就整好了。他笑眯眯地说:“以前村里耕地都用牛,花的钱不比请人机耕少,还得好吃好住地招待牛耕手。全村今年添了4台旋耕机,这家伙比牛耕可要快4到6倍哩!”
水坪镇老农周端奎对“农业家政”也跷起了大拇指。他说:“我两个儿子、媳妇都不在家,总共7亩半茶园,把除草、治虫等技术活包给赵昌贵以后,茶产量提高了,现在一亩茶园能赚1000多块。”水坪镇委副书记说:“2004年,我们镇前进茶场的茶叶产值是300多万元,去年增加到550万元,今年上半年就到了48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会超过600万元。‘农业家政’对茶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竹溪县农业局长谭宗奎介绍说:“结合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吃皇粮’的农技站技术员全都要转变身份组织起‘农业家政’。这样的农技推广更能落到实处。比如我县的抛秧技术的覆盖率就提高了30%左右。这种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分工服务模式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增产增收——
买卖双方都致富
“农业家政”是农村里的“打工族”,比起外出打工,挣钱也不少。凌受余自豪地说:“种自家田加上当‘农业家政’,我一年收入七八千元,比儿子打工挣的还多!”同村的费章程也是如此,他一年光在刘邦松家就能挣四五千元,把自家化肥、农药的钱都赚回来了还有剩余。农机手毛远军也算了笔账,一台旋耕机价格是5800元,除去政府补贴1000多元,他的成本才4000多元,可光今年提供“农业家政”忙活了10来天,他就赚了3000多元,一年之内就能收回成本,明年就纯赚了。
可花钱购买服务的农民咋不觉得亏呢?茶农周端奎算盘拨得精:以前一亩茶园只挣四五百元,请赵昌贵来管理,一亩能挣千把块,只用付他100元,扣除成本一两百,每亩起码增收200元,划得来!别看刘邦松一年得花2万块左右请“家政”,可将来药材收获了,收入是大头,一斤枣皮就值140元,“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买卖双方都获利,所以,“农业家政”在竹溪红红火火。谭宗奎说:“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农业家政’是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对传统小农经济的渗透和改革。它的兴起,也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