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紫金山脚下1000名祖祖辈辈务农的农民们,终于在家门口当上了“两栖”人,上班、务农两不误。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地处绛县的三和金属镁业有限公司采访,该企业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拉动了采矿、运输、种菜、商品零售等产业,每年为本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三和镁业”地处古绛镇勃村,曾是一个纯农业区,周边十余村农民守着富藏镁矿石,除了种地没有其它收入。大量的金属镁矿石被拉到外地加工,别人挣了钱,当地人一直很贫困。
2004年2月,由蒲县人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金属镁加工企业落户绛县。随后,翼城、湖北省恩施市的客商也纷至沓来,先后在勃村、西吴村建成一期投资1.2亿元的4个分厂,组建成绛县三和金属镁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一个镁业园区。
为了改变园区硬环境,县上投资150万元铺设了循环路,还投资800万元修通了16公里贯穿紫金山的绛县至曲沃公路,打开了绛县“北大门”。如何让软环境更软,园区多次召开土地、环保、税务、工商等部门负责人协调会,帮助企业用最短的时间将各种手续“特事特办”;先后与绛县农村信用社、农行协商,帮助贷款400多万元;协调电业部门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无需看护、保障用电的变电站;带上“三和镁业”的老板、总工们先后到大同和宁夏等地考察,帮助企业引进先进工艺,降低成本,节约了原料。2005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品打入沪、苏、豫等20余个省、市,出口美、日、韩等国。
凤凰落地,财源不断。如今勃村、西荆、南牛、北步康等二十余个村先后有千余农民成了“三和镁业”的工人,人均月工资1300元左右。“三和镁业”所在地的勃村共360户人家,就有400人在企业工作。今年45岁的二厂炉料工侯怀璧家,全家5口人种了18亩地,年收入7000多元,他和爱人崔爱枝从建厂就来到厂里,他月薪1600元,爱人每月能拿五六百元,两口子两年半时间共拿回5.8万多元,加上地里的收入,他全家年均收入3万余元。老侯感慨地说:要不是在“三和镁业”打工,我们供两个大学生简直不可想象!
“三和镁业”还带动了当地采矿、石料加工、运输业的蓬勃兴起,采矿场、石料场多达20余个,每个场年均纯收入40余万元;共安置400余名农民打工,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当地还有多达130余台机动车辆拉运矿石、煤和倒灰、排渣等,每车每年收入3万多元。
本报记者李宁波 本报通讯员张广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