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晓
此次震惊全国的陕西“7·16”特大杀人案的最终告破,在我看来,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杀人恶魔邱兴华的落网,而是个体人格障碍和心理畸变对社会威胁这一命题,又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来。
在解读邱兴华的犯罪成因时,专家们几乎都注意到他因心理扭曲而造成的精神偏执。 即便这个初通文墨又擅小聪明的农民心中尚存些许善良,一旦人格障碍累积演变为精神妄想,其癫狂暴虐的瞬时爆发,也无可挽回地构成对社会的极端破坏。
当然,不能对一起事出有因的法定犯罪仅作纯精神的分析。事实上,贫困无助、亲情缺失、流离失所、人生挫败,正是谋求正常生存之路而不得带来的边缘化困境,构成了邱兴华充满缺陷的心理背景。而问题又在于,无数与他遭遇相同的人们依然善待他人、友爱社会,恰恰是邱兴华身不由己的性格裂变,再次凸显了人格障碍是自我发展中一道多么难以跨越的鸿沟。
人格障碍属个体之事,却关乎社会和谐大局。国富民强、安居乐业无疑是社会和谐之本,社会处处问题成堆、摩擦丛生,人际和谐、内心和谐从何而来;另一方面,个体的健全心智、完善人格和稳定情感,又是克服焦虑不安、紧张浮躁、强迫偏执、消极抑郁等心理疾患的润滑剂。假如在邱兴华步步走向罪恶深渊之时,有精神卫生专家及时出手心理干预,结果会怎样呢?无奈万事没有“假如”,我们只能亡羊补牢,借此作一次重视人格障碍研究的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