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今年播种3200万亩粮豆的我省垦区,面对异常的气候形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方采取措施全力防病减灾,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据省农垦总局农业局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局仍有千余台各类机械、10余架飞机在排水、中耕、喷药、施肥作业,病、害、灾防治、追肥总面积已达7272.4万亩,水稻、芸豆等个别受病害严重的作物最多已作业6遍,基本控制了灾情。
垦区今年遇上了历史上少有的灾害性年份。自春播以来旱、涝、风、低温、冻、雹、病虫等灾害不断。特别是7月以来的持续降雨,造成700多万亩豆类和杂粮作物出现严重洪涝,50多万亩水稻出现瘟病苗头。遭灾最重的北安分局400万亩耕地成灾面积150多万亩,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土壤饱和有明水。
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他们在全垦区普遍调查摸清病灾底数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分类采取措施,重灾重治。先后4次发出明传电报,要求各地按年初制定的除灾防害日程表推进。调集全垦区精锐力量一面抢排田间积水,一面采取地面机械和空中飞机相结合的立体作业方式,全作物、全面积突击。对水稻增施叶面肥、喷药防治稻瘟病,推广“浅湿干”等人为增温、促早熟手段,实现浅水促蘖增产。对大豆玉米等晚秋大田普遍航化作业,增加中耕遍数,追施钾肥促早熟。
农垦总局农业局介绍说,目前,全垦区防病减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麦类作物已完成收获,平均亩产29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近2900万亩大田和晚秋杂粮除个别受灾较重绝产地块外,大部长势良好。后期如不遇早霜冻害,粮豆总产仍不会低于去年,保持在100亿公斤以上,为保证全省农业灾年获得好收成作出贡献。(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