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绿色广东”战略,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环保拐点”有望提前出现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5.8%。 而过去被称为污染大省的广东,环境状况却出现了质的转变,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曲线首次出现转折——从过去连续上升到掉头向下,分别下降了1.1%、2.9%,广东“环保拐点”有望提早出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保的代价,以前可以喝水、放牛的小溪流被污染,空气中弥漫着工厂排放的烟尘。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谈起这些还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广东人只想赶快富裕起来,哪里还顾得上保护环境。不少地方的领导人也认为这是发展应该付出的代价。
环境污染制约经济发展
然而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来换取高经济增长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恶果后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002年,珠三角火力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硫,使广东省63%的国土面积受害,酸雨频率接近50%,17个城市被国务院划为酸雨控制区,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亿元。河网纵横的珠三角的许多城市竟然出现水质性缺水。
广东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环保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力争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200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邀请国家环保总局与广东合作,省长黄华华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开展《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两大规划纲要均已通过省人大审议实施,其中《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大审议的区域性环保规划,使我省环保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
随后,作为省委、省政府的“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治污保洁工作全面启动,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提出“绿色广东”这一新概念,即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现代化广东。
环保与发展初现良性协调
在“绿色广东”的战略部署下,广东的环保、经济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下大力气遏制环境质量恶化的势头,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广东环保与发展协调良性态势初现,环保曲线“拐点”依稀可见。
“十五”期间,广东加大环保投入,全省环保投入近2000亿元,大大提高了治污能力,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污水处理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669万吨,居全国第一,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约35万吨。
在火电厂脱硫方面,广东已完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装机容量652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20万吨,其中,今年上半年有6台机组共133.5万千瓦通过环保验收投入运行,每年可新增削减能力3万吨以上。另有399.5万千瓦的机组脱硫设施已建成,正在试运行。此外还有超过11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正在建设烟气脱硫设施。
按照《珠三角环保规划》要求,广东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排污少的高新产业,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仅今年上半年省环保局在环保审批中就否定了26项,占审理建设项目总数近10%。
近年来,全省先后淘汰关闭污染重的小水泥厂和小火电机组等20类小型工业企业1600多家,2007年底前全省将关闭所有5万千瓦及以下燃煤燃油小火电机组。通过严格环保准入,优化了全省产业结构。
一系列环保行动的积极效应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掉头向下”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随着以电厂脱硫为主的“蓝天工程”顺利推进,到2008年,超过2000万千瓦的机组完成脱硫设施建设,每年就可减排二氧化硫60万吨,到时南粤的天空将更蓝;随着珠江沿岸污水处理厂越建越多,珠江水将越来越清!
南方日报记者 陈韩晖 刘茜 通讯员 钟奇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