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井岸人
对于坭湾村委会主任助理林敏静来说登录坭湾村务移动信息网已经成为她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在这个域名为“WWW.ZHNWC.COM”的网站上,林敏静能找到许多自己关注的坭湾信息:小到村里房屋租售、工厂招聘,大到全村政务公开、未来规划,坭湾村的大事小情一目了然。
坭湾村是井岸镇第一个“触网”的村子。自从今年7月网站开通以来,越来越多的坭湾人开始习惯通过网站查询村里的各种信息。坭湾村支书冯进生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过去有事村干部得挨家挨户通知,现在只要上网就能给手机群发短信。将来等坭湾人人都有电脑了,村里好多事都能用网站解决了!”
曾经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双手,如今正在尝试着拿起鼠标,敲击键盘——在井岸镇采访的日子里,记者深深感受到: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井岸人的生活方式。
工业园带来更多谋财机会
斗门人把挖土机叫做“勾机”。在井岸镇,建新联社的“勾机”生意做得颇有些名气。这条只有100余户人家的村里,竟然拥有80多台挖土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跟勾机打交道。建新村人出租勾机包工作业的生意不仅覆盖珠海西部一带,甚至还做到了中山、新会等邻近地区。
建新联社曾经是井岸的渔业村之一,村里人基本靠出海打鱼为生。这里10年前就有村民开始买勾机搞建设,随着新青科技工业园越做越大,他们在最近三四年发展得特别快,新青、白蕉等地区的工业园基础、厂房建设都是他们的好去处。村民李容带花了10多万元买一台勾机,现在靠出租勾机年收入也有六七万元。他告诉记者,现在联社里的人纷纷卖渔船买勾机:“一方面是因为捕鱼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斗门建工业园要平地挖土,对勾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做这行有钱挣。”
“做这行有钱挣。”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农民的心声:工业化的推进改变了农民的就业方式,也让农民有了更多的谋财机会。对于这一点,李容带这么想,新堂村的老支书林智仔也这么想。
紧邻新青工业园区的新堂村,曾经是井岸的“穷村”。林智仔到村里当支书时,正值新青科技园将周边行政村的商业、市场和居住等园区配套用地纳入统一发展规划。在村里人的支持下,他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投资商,村集体与投资人共同开发,在土地使用时间到期后无偿收回建筑。
建设-运营-移交,凭着自己创造的“BOT”,新堂村有了城镇化的发展资金,村委会拿着这笔钱建设商住楼,收到租金后再投入建设。如今,全村集体现有的固定资产达到4300多万元,今年还将与开发商合作开发面积达100余亩的综合性商住楼,主要用于为新青工业园配套。“等这楼建好了,我们全村集体经济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林智仔底气十足地说:“新青科技园给了我们机会,我们就要想办法抓住机会!”
阿伯收入堪比城中白领
地处井岸城区的建新村人选择了“勾机”,毗邻工业园区的新堂村人选择了BOT——虽然与工业园区的距离各有远近,但他们却同样选择主动接受来自新青工业园区的的辐射。对于井岸人来说,生活方式变了,生活水平高了,这是新青工业园带给他们最直接的改变。
在紧邻伟创力的西埔村,今年65岁的周伯就住在最热闹的西埔商业广场附近。过去十几年,周伯一直是靠养猪为生,日子过得不算宽裕。前几年他先后起了两幢四层楼高的小洋楼,租给在新青工业园的外来工。周伯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不再养猪,两幢楼房每个月的租金收入有一万多,去年刚给儿子买了辆皇冠车:“我们一家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月入万余,买车代步,这种城市高级白领的生活,在西埔村却显得十分平常。村委会主任鲍国洪告诉记者,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项:出租楼房、集资为新青工业园建设配套设施,开餐馆、小卖部等。去年,西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9820元。
不仅是西埔村。来自据井岸镇经济管理站提供的数据,全镇农民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357元。随着镇村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在全市有名的亿元村南潮村,这里的老人跟城里人一样,退休还可以领工资。村支书林振中告诉记者,南潮村凡是达到70岁以上的社员,每月还可以从村委会领取退休金500元,达到国家退休年龄的社员每月领取370元加股份分红。而在西埔村,今年三八节村委会每人补助150元组织妇女去肇庆旅游,全村报名有近500人报名,连70岁的老太太也要一起出门。
外地人安居与本地人乐业
随着工业园区的快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涌入井岸。福联造型材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树忠,就是这些外地人之一。
谢树忠1993年来到井岸镇创办福联,那时候新青工业园内路还没修好,“一下大雨就只有拖拉机才能开到厂门口。”今天的福联已经是一家拥有近百名员工的企业,谢树忠本人还刚刚被评为珠海十佳创业之星,他告诉记者厂里的员工已经有1/3在井岸安家落户:“他们和我一样,都看好井岸的未来。”
事实上,目前在井岸生活的外来人口已超10万人,他们成就了井岸的变迁,更影响了井岸人的生活。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西埔村,许多本地村民已经开始喜欢上吃湘菜、川菜、东北菜。
改变的当然不止是口味。在工业化大潮的带动,井岸人的教育观、消费观、就业观在发生着一系列改变。西埔村十年前全村每年只有几个人考大学,今年全村有二十多名应届生走进了大学校门;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也选择回到西埔,有的进入村委会工作,有的则应聘进入伟创力等企业,月薪都能拿到好几千。西埔村委会主任鲍国洪说:“出去读书的多了,读完书后回来也多了!”
许多当地农民也开始像外来工一样,进入周边企业工作,“就业脱贫,打工致富”的观念逐渐被接受。为了促进农民就业,井岸镇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在各村委会成立就业服务站,还成立了专门的农民专业培训学校。去年,珠海禾申堡电子科技公司与黄金村和草蓢村签订了招工帮扶协议,优先招聘录用黄金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在招工考试上,有60多位村民参加了招聘考试,有9人被公司当场录用。据统计,2005年井岸全镇培训城镇失业人员160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958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2.3%。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井岸“安居”,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在工业园内“乐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角色的“交换”正预示着井岸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程敏)
记者手记:人的发展是最终落脚点
在井岸,我们总是能听说很多新鲜事:南潮村里的70岁老人领退休工资、农村房租贵过城市、农民在自留地上不种庄稼“种”厂房……
在这里,我们还能遇到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像企业家一样算经济账的新堂村老支书林智仔,普通话水平很普通的西埔村周伯,大专毕业当村官的林敏静……
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的发展。“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井岸镇委书记魏顶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这种理念之下,井岸农村和农民获得了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生活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聚居,促进了当地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更新,使他们不断有新招、奇招发财致富。
在一连串经济高速发展的数据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么多新鲜的井岸事和这么多鲜活的井岸人。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比枯燥的数据更富说服力。(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