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本报记者 刘泱 周扬天宇 通讯员 左年生 刑光理薛城花台薛城每逢农历三月十八,一般都要举办会场(庙会)。搭台演戏,以二月初二升旗为定。戏台古朴、奇特、绚丽、壮观,吸引了与本县邻近的苏、皖、浙各地成千上万群众赶来观赏,群众称之为“花台”。 据志书载,近代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麒麟童等都在花台演过戏。江苏省京剧团演出后赞赏它是“江南第一台”。
清康熙年间,山东聂北(今聊城)进士邢士功在朝为官,其母想进京看金銮宝殿,无奈年老体弱不能成行。邢为尽孝心,上奏朝廷,康熙帝即令工匠仿金銮殿式样,缩小尺寸做成木模,外髹金漆,赐给进士母亲。高淳县薛城邢姓发脉于聂北,得悉后派人前往老家祝贺。回到薛城,亦请纸扎匠、画匠、竹匠、木匠,仿照金銮殿模型,制成戏台一座,于农历三月十八为康熙皇帝庆寿,以感皇恩。
文字资料是这样形容薛城花台的:“无论远眺近看,其气势之雄伟,规模之宏大,舞台之精美,堪称三绝,冠盖江南。”这座堪称艺术品的戏台,全部出于高淳农民孙三福一人之手。孙三福是土生土长的薛城人,他留着长长的头发,会画画,会塑菩萨,是乡亲们眼中的艺术家。不仅如此,祖先传下来的薛城花台当地也只他一人会做。不过花台戏差不多十年才唱上一次,我们来到孙三福的家中时,他正在送桶装水的路上。
花台戏:十年等一次
和许多民间活动一样,薛城花台也是由各家各户筹钱办起来的。孙三福告诉记者,戏台是一次性的,按照规矩,演过就要拆掉,因此每次都是新造。现在造一次花台的成本大概要25万元左右,这对薛城的农户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因此,什么时候演,十分慎重,要是年成不好,想都不要想。薛城花台唱不唱,由薛城一村到十村的十个族长来表决。每年,族长们会开会讨论,结果在农历正月初二用升旗的方式公布:升一面旗,庙会就演场草台戏;升两面旗,那就是搭花台了!“文革”以后,薛城花台一共搭过三次,孙三福都曾参与。第一次是1982年,孙三福20岁,他学过美术,自然被选中参与其中。后来到了1992年,孙三福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他印象很深刻,那时经济条件一般,用整段木料雕刻盘龙柱既奢侈又费工夫,后来灵机一动就用稻草在柱子上先缠绕出龙的形状,再加以修饰,有浮雕效果的金龙抱柱就出来了。薛城最近一次搭花台是2001年的事。会场期间,远近观众似潮云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高淳县城离花台会址10里路,车行5里就只能步行前往。周围的3000多居民,更是家家接亲友,户户迎新客,比节日喜庆还要热闹。
变“天子万岁”为“人民万岁”
三次“亮相”,薛城花台从最初的简陋,发展到现在有了灯光和音效,但是有几样东西是不能变的。一是选址,必须在凤凰地。凤凰地是薛城龙王庙前的一块空地,空地一侧是一个水塘,花台必须背靠水,面朝庙,有丹凤朝阳,近水楼台之意。还有,花台的大体尺寸、形式也不能变。比如,长16米,宽13米,台面(地面至台顶)高约12米,占地208平方米。台沿口要围0.7米高的栏杆,中间塑福、禄、寿三星泥像,两旁塑八洞神仙。台口上方是“五架彩”,是由彩色纸扎,绘画和泥塑构成的上下5架屏风。值得一说的是,5架彩屏中间必须悬挂一块横匾,匾额以墨绿作底色,从不同角度去看,可反映出不同的字样:从正面看为金色“玉堂春”,从右侧看是紫金色“玉楼春”,从左侧看到的则为银灰色“玉树春”。孙三福说,这是整个花台最难做的,必须把牌匾做成百叶窗那样,然后利用折射原理达到“三面观”的效果。也有变化的。以前花台上都要挂块“天子万岁”的匾,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四个字有些不妥,当时尽管有老人反对,最后还是把“天子万岁”改成了“人民万岁”,并且延用至今。
卖卖画,送送水
做花台最难的是画画。孙三福指着照片给我们看,花台看似楼台亭阁,气派非凡,但仔细一瞧,才发现琉璃瓦屋顶原来是徒手画在一块三合板上的。毕竟从二月二升旗到三月十八演出就四十几天时间,塑一幢仿古楼宇显然不可能,但是经过孙三福的巧手一描绘,原本的平面上就凭空生出惟妙惟肖的一幢建筑,立体感十足,要不是仔细辨认,很难看出破绽。没念过艺术学院,凭爱好随手画画涂涂的孙三福就有这样的本事。他也没想过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画派”,对他来说最现实的就是有了这门手艺,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去种地。孙三福在家里开了个卖贝壳画的小店。前几年,这种用河蚌壳子拼成“迎客松”、“喜鹊登梅”之类图案的贝壳画很流行,如今大家眼光又高了,看不上了,孙三福的生意渐渐淡下来。于是他又开了个送桶装纯净水的小店,做老板兼送水工。加上平时周边乡镇有的要修祠堂修庙的,也会请他去画画、塑菩萨,孙三福的日子算是过得不错。
独门手艺想传女儿
现在,本地已经没有人会这门手艺了。孙三福事实上还是有一点超前意识的,他也觉察到自己如果收山的话,薛城花台有可能就会绝迹,于是,对于花台的尺寸、素材、形式,以及描绘的内容这些要素,他整理了一整套资料。孙三福有个19岁的女儿,念书的时候学的就是彩绘,现在在陶瓷厂做技工。孙三福希望有一天,女儿能够掌握他这个“独门手艺”,将来有条好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