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让梦想走进现实 让贫困生都成栋梁——记扶贫助学二十年的“痴人”杨波
“我是湖北黄冈中学高一年级的新生,名叫刘建欣,来自革命老区红安县。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冈中学,全家人都为我自豪。但我哥哥在中国地质大学读书已经欠了学校上万元的学费,我担心自己是否还能继续我的求学路。 就在绝望的时候,杨波叔叔给了我三年的助学金,我全家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地了,我的高中三年可以放心地读下去了!”女孩动情地向台下的观众诉说着,洋溢着青春的脸上,一双挚诚的眸子闪动着点点泪光。
2006年8月2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践行八荣八耻,情系贫困学子,共筑爱心长城”网络媒体扶贫助学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上两位受资助学生代表深情表达了他们对资助人以及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的感谢。
发言中提到最多的是一位叫杨波的叔叔。就是这位叔叔把他们从失学的边缘带向幸福的校园;就是这位叔叔告诉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做人要自信、奋发,永远向上;就是这位叔叔在他们迷茫的少年时代就指给他们一条可为之奋斗终身艰难却辉煌的路径——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就是这位叔叔,不仅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窘境,更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他们的一生都因与这位叔叔的相遇而改变……
那么,这位“杨波叔叔”到底是谁?
书生怀大志 千金散尽一心助学只为育人
“我本一介书生”,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圆明园学院校董会的董事长杨波总爱如此介绍自己。不错的,就是因为曾是一介布衣书生,杨波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贫困人家子弟读书的艰辛,也才能有如今这个以扶贫助教为毕生事业的“杨波董事长”。
1984年,杨波孤身一人从江西老家来到北京上大学。家境困难的杨波一个月只有16元生活费,每天只够吃一顿饭。一米七的个子,当时的体重还不到100斤。为了生计,他只好横穿北京城,到处帮人做家教。从那时起,深感上学读书之艰难的他,就下决心要为贫困子弟的读书、求学做一点好事、实事。
1988年,当杨波淘到第一桶金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许许多多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即将面临失学的孩子们。于是,他将2000元人民币,捐到了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从此,杨波就把扶贫助学、投身教育变成了终身的理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从1992年起,他不断参加、组织各种扶贫助学活动。成立北京义务讲师团,组织北京名师赴老区、贫困地区讲学;组织帮助15个老区的60名初中毕业生到北京15所重点中学免费就读,并承担全部生活费;组织灾区受资助的53名学生进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北京八中等重点中学学生进行“手拉手”联谊活动……在杨波的努力下,至今,数千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到了资助,总金额已达700多万元
有人说,杨波是聪明的,因为他赚到的钱,早已过百万;然而,又有人说,杨波有的只是一股傻劲儿,因为他为了扶贫助学什么也没给自己留,甚至还背过一箩筐的债。
面对这一切杨波只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力也有限,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是不能在经济上用统一尺度去衡量的。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却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这种荣辱观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愿以自己的努力,帮助穷孩子读书、求学上竭尽全力,以体现我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这一人生价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全部缘由。
校长变董事圆明园里网信网上尽展风流为了搭建从教、支教的更大舞台,杨波在1994年创办了北京圆明园学院。提出了“千秋国本,十万人才”的宏大目标。从此,他的生命中多了一份新的牵挂。北京圆明园学院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教学综合评估合格学校。学校党组织被中共海淀区委教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是海淀区教育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等学校。学院成立十余年来,坚持“以德治教,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建了几十个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拥有千台计算机、校园宽带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赢得良好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杨波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不是人口数量,也不是城市的规模,更不是物产的丰富,而是这个国家人的素养、道德和品质。”一所学校的财富,不在于这所学校每年有多少万元的收入,不在于其有多少高楼,而在于这所学校学生所受的教育,在于学生的品德和教养,在于这所学校有没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大师级的学者,在于这所学校的办学者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正直的品格。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杨波在圆明园学院建院之始就用心联系了多位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来学院讲学、交流。他还特别邀请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出任北京圆明园学院名誉院长,季先生在为学院题词中写道:“废墟建校,不忘国耻,通过你们学院的艰辛成长和发展壮大,我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和希望。”季老也因此开始了一段与圆明园学院的不解之缘。从此,杨波和他的学院时时的牵动着季老的心。尽管年事以高,季老还是经常来到圆明园学院,为这里的学子们开讲座。面对着来自革命老区的贫困孩子们季先生深切地说:“成为北京圆明园学院的一员,你将担负起历史大任和民族重托”。有人问季老为什么会对一个民办学校这么用心,季老说,圆明园学院坚持资助老区学生、始终关心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老区培养师资,培育人才,这是顺乎潮流、迎乎时代的。而学院有今天的成就杨波付出了很大劳动,也做了很大牺牲,我很欣赏这个有远大志向的年轻人。正是因为有了杨波,更多的孩子才得以和大师们亲密接触;正是因为有了杨波,这些孩子的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正是因为有了杨波,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做祖国栋梁的重任。
但是,杨波却为了筹建这所他理想中的学院倾尽了自己的所有。曾经身价百万的他,至今还租居在一套老旧二居室里,他妻子也终因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而离去。可是,杨波说,圆明园学院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大舞台,再大的牺牲他都心甘情愿。杨波说,他要办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他要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他说,教育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业,他愿意把一生都奉献给这项事业。
要办好民办大学,没有强有力的经济作后盾,一切的一切都终将只是一个梦想。因此,杨波在2004年10月成立了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网信)。网信成立后,杨波将扶贫助学作为其首要任务,先后资助了延安、遵义、黄冈、吕梁、百色、井冈山、张家口、湘潭等15个革命老区近千名贫困的优秀学生完成了学业。
投身办教育 千秋国本十万人才都来报国
“千秋国本,十万人才”正像北师大著名教授启功先生为扶贫助学活动所题之词一样。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杨波说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才选择了办学育人、报效祖国。
他说,圆明园学院真正做到了不以营利为目的,把教育事业作为一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有人说他所做的一切是“沽名钓誉”、是“炒作”,对怀有这样想法的人他只想说,办教育和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国家的需要,完全是源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绝没有半点杂质。杨波说,他一定会继续办学校、育人才,终身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事业,实现育人报国的人生理想。
如果,你曾亲眼见过,如今已不再年轻的“书生”望着贫困学子时那种关切又疼惜的眼神,也许你真的会了解了他的全部。因为那个眼神的能量是如此巨大,以至让你觉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又重拾到了纯净与美好。我想,那些握过他手的贫困学子们会更加明白“杨叔叔”的用心。因为,他们真切地知道,那双手的温度……(张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