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课,还称“教授”做甚?
本报特约评论员朱新美
日前,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透露,教育部近期对全国高校教授上讲台的比例进行了统计,一些重点的中央部属高校,有些教授因为科研任务繁重,不能保证给本科生上课。 这位负责人说,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教授在两年内必须要给本科生开一门基础课,否则,“教授”称号将被取消。(8月26日《北京晨报》)
“教授”者,导师也。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授”不讲课、不与学生接触,能传什么道?受什么业?解什么惑?不给学生上课的“教授”还能称之为“教授”吗?
但“教授”不上课,却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大难问题。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就说过,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服从学校安排讲授本科课程的,可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同时,还要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但4年过去了,看来这个《若干意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育部才重申“教授两年未给本科生授课取消称号”。
其实,名教授上讲台,在一些高校还是有着良好传统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师讲课应该是有口皆碑。成名后的苏步青教授、谷超豪教授依然在大学教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通讯专家王楚教授已近70高龄,还给本科生上基础实验课。但这一切,似乎时过境迁,以为一些教授所淡忘。
“教授”不上课,他们在干什么?7月30日《海南日报》刊登了一条新华社消息,制作的题目是《名教授不讲课办公司跑项目去了,忙啊》;国际知名教授丘成桐在批评北京大学时说:“北大的教授不带本科生,他们在忙什么呢?他们中间很多人在忙于政治、忙于搞钱。”他举了个例子,几年前北大数学系一位最优秀的学生申请上哈佛大学数学系,为了考察这个学生的情况,他专程到北大,结果发现25位北大教授都说不认识这位学生。丘教授说,真是不可思议。今年7月,在上海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胡海岩似乎更显得无奈:“有没有办法能够阻止教授呆在学校办公室时想的是公司的事?”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高等学府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于是网上便有人说,现在高校教授是“一流”的当官,“二流”的科研,“三流”的教学。大学质量下降的现实告诉我们,此话看来不假。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次工作会议上也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教授不“教”,大学质量下降的不良现象,关键是大学的激励机制背离了大学的根本,评职称不看教学看论文和科研课题;物质奖励重科研轻教学;跑项目搞课题的有钱,办公司的有钱,就是教本科生没有钱。这样一种激励机制能激励出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部提出“教授两年未给本科生授课取消称号”的措施,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是要把“教授满街走”的教授“赶”上讲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授。但是能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还应有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否则,还可能重蹈2001年教育部《若干意见》的覆辙,成为政策上的南柯一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