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特派记者 钱俊毅 文/图
今天早晨6时,“哥德堡”号从东海驶入长江口水域。“到家了!”记者和来自上海的水手包骥迅、董一晶忙不迭地跑向船头眺望。
揣在背包里“休息”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手机,迅即被我们拽出来。打开开关,信号搜索了好长时间——其实只有半分钟,但感觉很长很长。终于,通信状态显示出一格信号,接着,两格、三格。“喂、喂……”包骥迅、董一晶不约而同地拨起了家里的号码,而记者,第一个拨通的是报社电话。尽管信号时断时续,但能听到亲人和同事熟悉的声音,我们三个上海人忍不住用上海话哇啦哇啦地叫起来,惹得睡在甲板上的其他各国水手纷纷坐起来“抗议”。
“哦,上海,东方明珠。”平日板着脸的船长彼德卡林,这时也不失幽默地用诗一般的语句调侃我们。他把一张信纸递给记者,“我的朋友,这是我给你们报纸读者的问候信,我完成了你上船时吩咐给我的‘任务’。”
“你们,把最后一班岗站好。”水手长比昂却在这时插进来,“今天下午要进锚地了,你们去帮忙把风帆收起来。”
上午11时,我们刚把除主帆和前帆之外的其他风帆收起,就看到一艘小船慢慢靠近,他们用高音喇叭大声通知:“我们是上海港务局的领航船,现在准备派人上船领航,请你们配合。”
我们马上将这句话翻译给船长彼德卡林听,他听后做了个OK的手势。随后,一个穿着制服的领航员被水手们用拖绳吊上甲板,“哥德堡”号进入上海航道。
焦点关注
北外滩盛装迎远客
“哥德堡”号仿古帆船将在北外滩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停靠两个月。
只开放甲板层和二层炮舱
记者昨天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哥德堡”号在沪开放参观期间,将可能装上安检门,以防有人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船。而向公众开放的现场只有一层甲板层和二层炮舱。
“哥德堡”号在沪期间,为了不让帆船超负荷,主办方可能会考虑使用“限流”手段,每小时上船的参观人数不多于500人,每一批停留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在“哥德堡”号向公众开放的区域,除船长和船员的休息室外,市民可自由参观,并可与瑞典船员交流;市民还可与来自上海的两位见习水手近距离接触。
市民参观“哥德堡”号,以购票后集体参观的形式进行。需要登轮参观的游客,可先到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的专门购票窗口购买参观券,然后凭参观券及本人身份证登轮。持有登轮证件的游客必须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集体登轮参观,然后再集体离轮。游客不能单独登轮或是滞留船上。
可看见260多年前的古瓷
1745年9月12日,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中国商品,经过整整30个月航行,驶回家乡之港哥德堡。不幸的是,它在港口附近触礁沉没。在这艘仿古帆船上,能否见到当年在沉船里打捞找到的瓷器、茶叶等货物呢?市外办一负责人介绍说,“在船上和陆地上临时搭建的瑞典村里,游客可看到当年瓷器的碎片。至于百年前的中国茶叶,恐怕只有到哥德堡市的贵宾才能品尝到。”
返航时将带2010封邀请信
一个“2010封信与‘哥德堡’号”的策划正在进行。在“哥德堡”号帆船返航时,由上海青少年书写的2010封邀请信将搭船,把上海市民的友好祝福和盛情邀请送往世界各地。
据透露,目前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在“哥德堡”号回程途经各大城市,进行技术性停留(即补充淡水和食物而进行的停泊)时把上海青少年的邀请信分发给当地人,盛情邀请沿途国家的朋友们参加2010年世博会。但这样的做法要在每个城市举行仪式,需要花费不少钱。如果经费不够充裕的话,那么这2010封“上海之信”将直接送往哥德堡市,分发给当地的瑞典青少年。
焦点链接
“哥德堡”号明天行程
10时 边检、海关人员登船检查(吴淞客运码头101锚地)
10时30分 “哥德堡”号靠岸,船上和岸边各鸣礼炮8响
10时45分 上海市领导向“哥德堡”号赠送寓意能打开上海之门的“金钥匙”
11时15分 瑞典贵宾赴罗店新城参观
13时45分 在吴淞码头举行小型欢迎典礼
14时15分 瑞典长公主、王子、哥德堡市市长登船
14时30分 “哥德堡”号启航,驶向北外滩国际客运码头
16时50分 “哥德堡”号在国际客运码头靠岸
17时05分 奏中瑞两国国歌,欢迎典礼正式开始
18时 上海市领导参观“哥德堡”号
20时10分 黄浦江上空燃放5分钟焰火
本报记者(左一)和众水手拉起《新民晚报》横幅,向本报读者问好
上海志愿者——美女水手董一晶
吊床上,水手们照样睡得香
船长彼德卡林写给本报读者的致词
天气太热,水手们露宿在甲板上
在甲板上洗澡,女水手三点式、男水手赤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