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人民币”,是否是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标准?在日前举行的省市专家“生活品质”座谈会上,专家们的观点在激烈碰撞:有的专家提出,追求生活品质是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需求;而有的专家认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各个阶段追求的内涵不同。 生活品质是否离不开生活经济基础?又能否离开城市文化和环境谈生活品质?
专家说法
人文地理影响城市生活姿态
“一个城市的生活姿态必定有它在人文地理与文化脉络上的理由。杭州是一个诗意的城市,千年以来,杭州人就一直生活在如画如梦的风景里,浸在美丽之中。而且,呵护这份美丽,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传统”,文艺评论家、作家曹工化评价说,“生活在杭州这座城市里的人,对于美的感觉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生活成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不是我们‘将’生活艺术化,而是它本来就是我们的———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生活姿态,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合乎逻辑的,才是与这座城市与西湖和谐的。”
曹先生举例说,就像西湖于杭州人而言,不是一个“风景区”,而是生活中的一个日常场所;他们到西湖边也不是去隆重的“观光”,而是去自己家的“后院”;西湖的“如画”,不是如“风景画”,而是如“风俗画”,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图画”。再如越剧对于杭州人来说,最主要最重要的场景也不是在剧院,而是在西湖边,西湖边的越剧角就是向着断桥唱《断桥》,向着钱塘道唱“又向钱塘道上来”,向着依旧的西湖山水唱“西湖山水还依旧”……更有意思的是,戏里唱的事真的成了杭州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竟然会在《梁祝》相遇、相爱的地方———万松书院开起了“相亲会”,而且是门庭若市。这真是“生活在传说”中的生活。
“当然,‘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是不可分割的互动。杭州人的艺术是拿来用的,杭州人很实惠。”曹工化说,杭州最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都不是拿来看的装饰品,它们是(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萧山)花边……如今的女装也是。就是最高雅的金石书画艺术,也是一样。
“生活品质中的‘文化品质’不是‘单列’的,它与创业品质、经济品质是合一而成为‘生活’的。所以,杭州就有‘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的理念。”曹工化表示,“与其说它是有别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一种创业模式,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模式与生活模式。文化品质是经济品质的引领,也是生活品质的核心与根本。‘让杭州成为一个生活品质较高的城市’、‘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其实就是一个城市文化理念。生活品质高低如果用准量化标准可以说是‘幸福指数’,而这个指数当然与经济与物质的占有量有关,但是最根本的是与你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决定的价值标准相关。通俗地说,这是一种‘活法’。”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烽,在谈及生活品质话题时表示,“我认为,生活品质的提升,本质上是‘灵’的丰满,也就是精神生活的丰富,是更富有人性化的生活,而绝非仅仅在吃穿住行上打主意。因为,生活品质的高低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在很多时候是不尽成正比的———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尽管从物质层面上来说仍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甚至,肉体的生命仍常常无法保证,但那个时期的人,却已经创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玉器。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生活品质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境界。”王旭烽阐释说,“因为,文化内涵的充实、素质的提高,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继而进行美的再创造,赋予生活品质新的内容。比如游览同一个西湖,品同一道茶,走在同一条大街小巷里,在不同文化内涵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尽相同的‘风景’。就像街巷文化,当你对自己的家园有了深入的了解,获得了文化层面的认同后,你也就会拥有更丰富的情感。也唯有‘灵’的丰满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才更有意义。”
“以生活品质为主导,一定意味着现代市民精神的塑造与建构”,杨建华,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阐释道,现代市民精神,尤其是优秀公共精神的培育与塑造,是生活品质提高的一个基石。“坦率说,现在市民当中公共精神还相对比较缺乏,比如随地扔垃圾、不顾及他人的宁静大声喧哗等等,这些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就说明公共精神还相对缺乏。如何在生活品质打造中来培育和塑造现代市民精神、公共精神?也许,“己欲达而达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所不欲不施予人”,这样一种最基本的做人理念和道德,就是我们在生活品质打造过程当中需要传播和灌输,需要全体市民不断加以塑造的。
民间声音
先满足生活需求,继而追求品质
“有句流行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我觉得,生活品质也一样”,家住大塘新村的吴老先生坦言,“高品质的生活,肯定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我认为,先要满足生活的需求,继而才是追求品质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说,‘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的环境和所营造出的生活方式越有吸引力,有头脑和有资本的人才就越愿意聚集过来。’我理解,他所说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生活品质’”,自称对史学特别感兴趣的傅先生,昨日来电表示,显然,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一座有魅力的城市,肯定不仅是“钱多不多”的问题,它应当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觉耐看;市民有着良好的素养,让人愿意交往;生活方式张弛有度,能让身心得到适意地栖息……
家住高教新村的陈小姐昨日致电杭州日报说,“杭州不愧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感觉,文化的气息,就那么自自然然地、无所不在地散发于市民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在南山路、武林路、梅家坞、河坊街这些文化生活街区,还是背街小巷的里弄文化,哪怕寻常百姓家的装饰文化、居住文化,常常让人心里为之一动。大概,这就是杭州的味道吧?我觉得,杭州的城市文化,当然是这个城市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它已经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但它绝对不是近乎完美了,还需要不断地再丰富。”
今日结论
离开城市文化和环境谈生活品质,显然是“此路不通”。
提升生活品质,我们要做的还有许多———让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更好保护,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让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让生态环境得到更明显的改善,让资源利用效率有更显著的提高。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杭州,仍将上下而求索……
下期话题
生活品质是中高收入群体的“专用词”吗?
生活品质是具体的,具有多层次、多样性、阶段性特点。打好“生活品质”牌,杭州该如何兼顾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求,兼顾各个群体不同阶段的要求,让大家都相对满意呢?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