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事导读
“重庆坦克库·艺术中心”越来越火了。
它是艺术界的一个大本营,是重庆艺术家向往的灵魂栖息地。
它正式运作不过一年,却已名扬海内外。
在当下北京的艺术圈里,流行着一句颇有概括性的话:当代中国艺术大展中,若没有重庆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就不够档次。
而对普通人来说,它像一个充满神奇的迷宫。8月12日至26日,本报记者走进坦克库艺术中心,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重庆艺术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已经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1/3的天下。”8月25日下午,重庆美术馆馆长冯斌在工作室说这番话时,正整理一叠画册。20多天后,他将飞抵加拿大麦克当·斯图尔特艺术中心,参加《来自重庆的当代绘画》展的开幕式。
“张晓刚的画在美国火得像房价一样,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节节攀升。他就是从重庆走出去的艺术家。罗中立的画在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一露面就被争抢。”今年以来,在艺术界、国际性交流展、大型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重庆艺术家的作品是不能缺席的。没有重庆或从重庆走出去的艺术家作品,主办者会感到很尴尬。
而这些蜚声中外的作品,产生于黄桷坪一片废旧仓库改造的“重庆坦克库艺术中心”里。
除了冯的工作室,这里还住着4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很有艺术潜质的青年艺术家,即将迁进的艺术机构正在装修房间。
这是个神秘的地方,充满着艺术的无限可能。不愿离开坦克库艺术家的神秘领地
8月22日,重庆黄桷坪正街108号,钉在裸露水泥墙上的“重庆坦克库·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坦克库)几个铜字,隐匿在喧嚣的菜市场和小商贩游弋的街道边。因为学校放假,坦克库的大铁门紧闭。
在铁门背后一辆锈迹斑斑的军用坦克,突然闯进记者的视野,成了该区域无可争辩的地标。
26岁的女孩张婕住在青年艺术家工作室,离坦克很近。她的工作室大约70平方米,每月租金600多元。工作室没有装修,一台风扇吹着热风,画框和正在创作的油画稿占据房间大部分空间。
张婕是川美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她面临选择:一是到成都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书,收入稳定;另一个选择是留在母校附近的坦克库里,过着必须靠创作找钱的自由艺术家生活。最终,她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工作室是我梦寐以求的,虽然现在很苦,但是,我看到自己梦想实现的希望。”张婕说。
其实,在坦克库,像张婕这样的川美毕业生还很多,他们都憧憬着有一天自己的画也能被人称赞。
到今年暑假结束,坦克库正式运作一年,入住艺术家绝大多数是来自川美的教授、优秀青年教师和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在一份艺术家名单中,记者找到了罗中立、张杰、庞茂昆、刘勇、冯斌等2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以及韦嘉、沈娜、田太权、任前等青年艺术家的名字。坦克库没有火药装满的是艺术的激情
坦克库的背后紧靠美术学院教学园地,门口经营着酒吧、茶楼、服装店、美容院、百货公司和小吃摊。这里,打扮入时的女孩,背挎画夹的学生,风度翩翩的教授,争抢业务的民工,沿途叫卖的小贩,悠闲的老人……构成了黄桷坪特有的人文风景。
最初打坦克仓库主意的,是川美院长、著名油画家罗中立。
这片占地1.2万平方米的坦克仓库,原是一块荒地。1966年11月被一家国营金属材料公司征用。后来又被用来停放军用坦克。军工转向民用后,坦克仓库成了时代的“弃儿”。
“2000年底,在重庆市领导的斡旋下,学院耗资720万人民币‘买’下了这片仓库。于是罗院长开始酝酿一个梦想:把这块土地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川美副院长张杰教授是仓库改建的参与者。
“校方开始对这片地要建什么,争论很久。有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建办公楼或教学楼。学校扩招后,需要扩大硬件建设,这样资金回收快些。”后来,还是罗中立院长出面,说服了对建艺术中心持不同意见的人。
2004年夏,学院把坦克库周边环境和建筑物整理出来,划分成适合艺术家独立工作和群体展示的空间。就在这儿出名艺术情与金钱梦
真有在这儿发财的。
像所有以废旧仓库改造成艺术乐园的地方一样,坦克库的空气中也弥漫着艺术与商业混合的气息。
但对艺术家来说,这里更像灵魂栖息地,而刚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则梦想被知名画廊相中而“嫁给它们”。
“如果开学了,这里几乎每周都有展览。来自各地的画商聚在这里,艺术家随时有机会卖画、一夜暴富,甚至成为世界顶尖艺术画廊的签约画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画家说,今天看来,他们的确很辛苦,也许明天,他们的画被某画廊老板相中,那就意味着他们将结束窘迫的生活。
大量的、高密度的展览,促使坦克库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闻香而至的画商纷纷来淘金。来自美国内华达州的画商经纪人LeonardSchas,两年前还经常到深圳等地找寻中国画家,但现在,他直奔坦克库来了。“我在这里发现了中国的当代艺术,这是北美人欣赏的艺术作品。”
刘勇教授在川美教了20多年书。课余他一直默默画画。去年他很幸运,拍卖公司找来了,拍卖了一张他早年的画。上月,北京一画廊直接来他工作室购画。搬进坦克库一年来,刘勇显然很满意自己的收获。“去年,刘老师的一幅画拍了20多万元呢!看,一张画换部轿车还绰绰有余。”一位川美的同学指着一辆银灰色标致307说。
“今年你续签了吗?又有几个展要搞?”在黄桷坪,艺术家用这样的招呼代替“您吃过了吗?”的传统寒暄。
事实上,入住艺术家的更大压力,来自每年春季的入住艺术家资格评审。对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来说,“被踢出局比卖不出画更糟糕。”而青年艺术家的工作室是流动的,如果一年下来没有大的进步,其工作室将面临被更优秀的艺术家取代的危险。国内外罕见学校只是物管
以废弃军用仓库改装为艺术中心,实属国内外罕见。
冯斌在谈到国内外自由艺术家群落时认为,坦克库的体制优势,有效地解决了自由艺术家必须面临的租金上涨等风险。“住在这里的艺术家,根本不必担心每月有催房租的人上门讨债。教授们的工作室租金由学校从工资中统一扣除,青年艺术家的房租也比租周边民房低。事实上,学校不过是坦克库的物管公司。至于艺术家在工作室如何创作,绝对自由。”
“坦克库的定位为学术性、非营利、低价租金,设立部分奖学金,由体制提供基础设施,采用非体制评审制度。这些在全国还是首例。”张杰说。
“目前的房租能满足坦克库的正常运营吗?”
“开始我们就有打算,把仓库外围临街的房间装修成门面,租给经营户,这些收入,全部补到坦克库,基本能实现收支平衡。”
张杰认为,坦克库将是打造艺术“重庆造”的基地和实验场。“川美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相比,在硬件、环境上是无法比拟的。那么川美主要是在教学上注重创作,其实,坦克库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这是川美的特色,也是重庆特色。”
“国际当代艺术中,中国艺术家的份额会越来越重。重庆艺术家和从重庆走出去的艺术家已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张晓刚(川美教师,现居北京)、方力均等艺术家,我们也将引进到坦克库来,为他们提供‘挂牌艺术家工作室’。”冯斌说。面临挑战“501”仓库对坦克库
尽管坦克库有着背靠体制的优势,但它在黄桷坪仍面临新的挑战。今年暑假期间,重庆一批艺术家开始觊觎在川美对面的一栋旧仓库。
记者8月24日来到这栋使用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旧仓库时,5层红色砖结构的楼房外墙上1960年代的标语依稀可见,它被当地人戏称为“重庆501仓库”或“红房子”。
“您别进去,现在没有人呢,里面目前正装修。”一位在“501”仓库门前值班的中年男子以为记者是来租房的艺术家。他说,几个月前,已有人一次性租下整栋楼,将分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
“这里单间比坦克库的空间还要大些,听说个别川美教授也会来这里画画。”他说。
(本版图片由青年摄影家田太权提供,特致谢)
特别提醒:
“重庆坦克库·艺术中心”里住着性格和生活迥异的一批艺术家。他们有怎样非同寻常的艺术人生呢?敬请关注明日“新闻故事”。
本报记者 袁尚武 实习生 郭磊 文/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