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这个时间,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7月5日上午,一个隆重而热烈的结业典礼在清华大学留学生楼举行。
在红色横幅下,10名年龄大小不一、甚至还是一副“孩子”模样的学员陆续走上主席台,从清华大学前副校长杨家庆手中接过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三代同堂出席清华毕业典礼
这群年轻的学员是香港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的孙辈,也是这家赫赫有名的百年家族企业的第五代传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只有10岁。一周前,这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孩子被召集到一起,分两批送到北京参加这次“李锦记第五代清华暑期学习班”。
获得结业证书的学员仅有10名,然而前来出席毕业典礼的亲友团却是“规模空前”:不仅有来自5个家庭的父母,还有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这一情景让女主持人很是兴奋,“我感觉这很像一个标准的毕业典礼。”
作为一个著名的家族企业,把如此多的下一代同时送到清华大学来学习,在这以前从未有过;有如此众多的家长不远千里万里赶来,三代同堂同时参加一个毕业典礼,在这以前也是从未有过。
在清华工作过50年的杨家庆校长显得有些激动,“我感觉这里蕴含着这样的内容:李锦记在初步实现了‘把中华饮食文化推向全世界’的梦想之后,它还有第二个梦想、第三个梦想,李锦记的事业要后继有人,要为李锦记的明天、后天,培养一支骨干力量”。
求解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难题
把第五代送到清华学习当然不是李锦记集团的心血来潮之举。
7月25日的《参考消息》刊发了一则美联社报道——中国家族企业求解传承难题,记者采访的对象正是李文达先生的大儿子、公司董事长李惠民。在李锦记调味品厂那飘浮着大豆酸味的空气中,李惠民解释了“为什么‘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老让他提心吊胆”。
靠生产蚝油起家的香港百年民族企业李锦记,家族的接力棒今天已顺利地从第三代交到了第四代手中。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先生膝下有四儿一女和14个孙儿辈:长子李惠民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主修食品科学及食品科技;次子李惠雄在美国主修市场营销;三子李惠中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修化学;四子李惠森在南加州大学主修财务及管理;女儿莫李美渝专攻食品。兄妹几人海外学成后,相继回港投身李锦记的改革和建设。
家族企业是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并非家族血脉不断,企业就能永远蓬勃发展。有调查表明,未来10~20年将是中国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向第二代的高峰期,接班人的培养成了摆在这些商界人士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教育难题。
李锦记同样遭遇到了中国家族企业如何传承的深深困扰。
“第五代人对接管公司没有任何兴趣。”李惠民坦率地表示,严谨的企业制度压力加之家族的价值观压力,不是每副稚嫩的肩膀都乐于承受的。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五代普遍更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
“许多家族公司关注的是公司的延续,而我们关注的是怎么让家族得以延续”,李文达的小儿子、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说,家族的延续当然要靠血脉,但如想高质量地延续下去,则要通过教育。
李锦记设有一个家族委员会,作为交流家族问题的平台,每三个月开一次例会,主要讨论“家族宪法”、家族价值观、以及下一代的培训。第五代的教育是目前家族中第三代、第四代关注的核心问题。
这个假期的清华学习之旅就是家族会议集体商议决定的。
“李锦记第五代清华暑期学习班”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6天,但课程安排丰富。既有正式的课程,由清华大学的教授给他们讲授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的经济发展等,也有大量的户外考察活动。他们游览长城、十三陵、故宫和天安门,参观清华大学校史馆、工字厅等历史建筑,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他们到中国科技馆、北京城市规划展参观,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现代化气息;他们还到燕京啤酒厂、秀水街考察,实地感受内地的企业和市场。
从文化苦旅到文化认同
对于李锦记的第五代来说,这趟北京之行可以算是一次“文化苦旅”。
开学第一天的课程进行得并不顺利。崔国文教授循例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英勇而漫长的抗争史和建设史,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却是一片茫然。
李惠森两名年幼的女儿睁大好奇的双眼,试图从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知识结构中搜寻出这段历史的痕迹,结果仍是迷茫。习惯于西方教育模式的孩子们,即使是再严肃的课堂他们仍可以自得其乐,莫李美渝的女儿莫婉蓉调皮地玩弄手中的饼干包装;而李惠森的大女儿李学贤则颇为兴奋地向随行镜头展示了自己刚刚完成的漫画创作。
对于这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普通话语言环境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课程晦涩难懂,听起来费劲儿。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凭借着企业家的敏感,李文达在美国洛杉矶成立了“李锦记”分公司,派次子李惠雄赴美担纲。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负责海外市场的李惠雄把家安在了美国,两个孩子在大洋彼岸成长,20年下来,英语反倒成了母语。哥哥学勤有机会随父亲回过国,说起普通话来仍像婴儿咿呀学语。弟弟学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佬”,对国语可谓一窍不通。
了解中国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普通话。
接下来几天的课程还是安排了英文教学,但普通话教育却从未放松。在古老的北京城里,一砖一瓦都蕴涵着中国语言的生命和魅力、每一处景色的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打太极是学习,参观游览是学习,吃饭是学习,玩耍是学习,听课更是学习。一周下来,每一个孩子的汉语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最后的毕业式上,主持人让每个学员都用普通话抒发几句感想。孩子们即使只是说出了“很好玩”、“很好吃”这般简短的句式,也足以让他们的父母们兴奋上好一阵子。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在开阔的视野中依靠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信徒,那么古老的东方文明则需要文火烹煮、慢慢体味。几天下来,习惯用刀叉进餐的李氏子孙也渐渐折服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太极拳是这次暑期培训的一项重要课程。太极拳可谓中国瑰宝,拳术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玄妙智慧。从懵懂到着迷,孩子们渐渐爱上了这项动静相宜的“中国功夫”。年长一些的学伟、学勤懂得行随意动,一招一式都模仿得有模有样;几个年幼的弟妹,还揣摩不透这振臂推手间深藏的处世哲学,只能机械地模仿,认真的态度却也丝毫不输兄长。
就这样,初来乍到时的排斥与自由散漫逐渐烟消云散。这个仅由10人组成的小小团体开始了真正的学习之旅。经过几天的学习生活,这几名青少年开始怀揣对祖国的好奇愉快地展开了探索的行程,并在这次“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中慢慢形成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崇敬。在参观北京城市规划展时,孩子们已经开始流连于导游身后,探究北京历史变迁和未来规划。
“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小朋友们,大家好!”
看着这些宝贝的孙儿孙女们,站在主席台上的李文达先生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作为长辈,他总是要把他一生信奉的道理不停地告诉他的儿孙们,“一定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希望我们第五代将来也要为社会作贡献。大家同意吗?有机会一定回中国来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是李文达先生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一直保留着两个习惯:在任何宴会上,他总要拿起桌面上的李锦记蚝油邀请大家品尝,将“产品生活化”的理念进行到底;言必谈祖国。这次也不例外,当着满堂子孙,他用普通话道出了“不普通”的心声——“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关于第五代的接班问题,在“家族宪法”中已经作了明确规定:欢迎他们进入家族企业工作;第五代家族成员要先在家族外的公司工作3~5年,才能进入家族企业;应聘的程序和入职后的考核必须和非家族成员相同。
“这样的安排是希望第五代人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积累后,再考虑回来工作。”李锦记的一位高层职员这样解释道,“李文达先生从不要求子孙一定要在自己的公司服务。他只是强调无论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都要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为最终目标。”
清华学习之旅是有收获的。
李惠民之女李学韵俨然一位大姑娘了。她说,我在北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也使我对中国的看法改变了许多。
从五年级就去美国读书的莫婉蓉,现已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北京之行让她很开心,“我每天都去很多地方,学习了很多的历史知识,我想,我大学毕业以后一定会回来的,我还要好好学习国语。”
虽然李锦记并不强求子孙继承家业,但还是希望企业中的家族血脉得以延续,这才有了今日的清华之行。了解中华文化只是这个民族企业培养家族接班人的第一步,在孩子们西化的思想观念中逐步渗透传统而优秀的民族价值观是李锦记家族的长远打算。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个目标需要家族全体成员团结一心才能够实现。
7月4日,李锦记家族全体成员聚集北京准备参加毕业典礼。在喜气洋洋的中式餐厅里,甫入厅堂的李文达给了每个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与几个孙子快乐地击掌问好后,他黝黑的面庞泛起矍铄的红晕。
李文达将家族第五代传人送了过来,又领了回去。一周的时间,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只有在李锦记往后数十年的企业发展中才会慢慢显露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