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氏宗祠内的戏楼,雕梁画栋,可以想像出当年热闹的景象。
戏楼上的雕龙。
长沙同和班在戏楼留下的演出戏曲名单。均为吴文峰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吴文峰记者林俊)日前,市文物局与宁乡县文管所在对沩山乡沩水村的高氏祠堂进行考察时,发现宗祠内的戏楼两侧的墙壁上,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先后在此演出的戏曲名单,这些百年前戏班“海报”是清朝至民国长沙戏曲发展变化的鲜活历史资料。目前,宁乡县人民政府已将高氏宗祠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系高氏迁宁始祖孟宗公第三子之支祠,由高氏后裔高香亭、高雨贵等人历时3年建成。祠堂为青瓦土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分前后两进和东西两厢,建筑面积989平方米,分别由正殿、戏楼、厢房、五福堂组成。正殿正门上方书有“高氏宗祠”四个大字,四字上、左、右周边绘八仙、招财、进宝彩绘图案。
让文物工作者赞叹的是,戏楼纹饰精美,万字格护栏间镂雕龙、凤、荷、梅等雕刻图案。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在此演出的《二进宫》、《长坂坡》、《弘庵寺》等7个戏曲名单,各戏班名称甚至演员的姓名均有详细记载。据初步了解,剧种包括花鼓戏、湘剧等。这些记录为研究清朝至民国长沙戏曲演变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资料。据介绍,当时风俗,宗族每逢喜庆、丰收、过年、中举等日子,都会请戏班来宗祠唱戏。高氏族谱上也模糊地记载着:民国某年,长沙同和班曾来此连续唱戏16天。据市文物局有关人员介绍,长沙从未发现哪个祠堂有如此详细的戏班演出记录。
除了戏楼,祠堂左侧厢房为高氏宗族设立的私塾学校,课桌用具至今犹存。走廊立柱为八边形杉木立柱,以麻石为基,全木结构的跑马楼保存完整。祠堂正厅上方悬挂“祖德流芳”牌匾,下供奉高氏先祖牌位。高氏祠堂整体建筑雄伟壮观,构思严谨巧妙,是宁乡县现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也是长沙目前发现的较好的宗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高氏宗祠还是我省著名爱国学生运动领导人高继青烈士的祖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