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於复玉记者张平阳实习生王琨
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竟然建成了三条主干路、19条街道的水泥路。这事传得很广,长安区滦镇乔村党支部书记陈炳寿也因此成为议论的中心。了解他的人说他为村民办实事、人能行,不理解他的说:“何苦呢,光是这近200万元的账就够老汉挨上五、六年的。 ”
乔村是个2000多人的村庄,和野生动物园相距约一公里,人均土地只有0.5亩。过去一段时间,村里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集体企业折腾光了,村子变得贫穷落后。村内矛盾复杂,干部几乎轮着都当遍了,工资也开不出来,最后竟然无人想当干部。2003年换届选举,党员、群众把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曾担任乡村干部的陈炳寿、李发斌推了出来,担任党支部正、副书记。陈炳寿和老李看到民心可用,放下了顾虑和心理包袱,决心带领全村人好好干一场,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办几件大事。
陈炳寿走马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用电问题。当时,电力问题已是怨声载道。全村有十余户铁垫圈冲压作坊、四五户木器加工户,几十台机器。一停电交不了活,既受经济损失,还丧失了信誉,让经营户叫苦不迭。
铁一样严峻的事实,让陈炳寿不得不下决心解决电力问题。在班子统一思想后,又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大家一致同意自筹资金,每户平摊50元。好不容易凑够了15万元,陈炳寿和其他干部又跑电力局争取农网改造,增加抗旱变压器,困扰乔村人多年的电力问题解决了,电价得到了大幅下降,现在一度电恒定在0.49元;而灌溉农田用电每度仅0.27元,一年下来全村就节省电费15万元。
头一件事办好了,群众认可了这一届村班子,也使陈炳寿这一班人坚定了信心,循循善诱地带领群众干起了更大的事。2004年,又花30万元进行了学校危楼改造,重新盖起十间两层楼房,配备微机、远程教育系统。学校现在有9个班,400多学生,许多已转学的学生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几件事做好了,群众看到这届班子就是不一样,干实事,对干部也更加信任了。
电力供应正常了,村里最大的事就是修路了。当这个问题提出来时,别说群众想法不一,就是干部也议论纷纷。有人说,村两委会三年一选,下届谁当还不一定呢,劳那闲神干啥!有的说这修路起码得个三年两载的,再被选掉,这半拉子账给谁交接都没人要,弄那粘粘事弄啥。街道领导也为他担心:“陈书记你光知道修路,这钱从哪儿来?”大部分群众想修路但还有疑虑,有的人却说风凉话,看热闹:这届干部耍狂了,肯定是半途而废。
修路需要二百多万资金,钱从哪里来?陈炳寿又和李发斌等干部去黄良镇下北良村取经,确定了利用施工队垫资修路的想法。村两委会研究后决定:修路垫资款分四年还清,一、二年各百分之二十,三、四年各百分之三十。大家提出“大干一百天,三条主干路、19条街道全干完”的口号。在工程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三个月下来没有任何喘息机会,把这件大事办完了。
过去乔村人人都有一双雨靴,现在基本上用不着了。下雨出村上公路,没有泥路,都穿皮鞋。路修好后,一个外乡的菜贩子羡慕地对他并不认识的陈炳寿说:“听说这个村的书记是个二兴子(莽撞、勇敢、超常发挥的意思),没拿一分钱都把村子旮旯拐角都修了。”
老陈说他现在最主要的事就是尽快还上这笔钱。“账不还不行,不找出路不行,给群众摊派好事就变成瞎事,也不行。豁上我这后半辈子,也要还上这良心钱”。可出路在哪里呢?为了建农家乐一条街,老陈积极找区规划局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和土地等部门联系具体定点,计划先在邻近环山路建设十余户“农家乐”。另外将村内十几家养殖户迁出,统一在村后规划建设专用畜禽舍,实行村内人畜分离,讲究卫生。另外他还从市农业部门争取了一个农业项目和十万元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