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王君金陵晚报报道在南京,城市的四处扩张,造成了气象台站测得的气温数据偏高,而风力又相对偏小,另外城市的轻雾、灰霾天气也明显增多,建设项目正在改变着我们这个城市的天气特征。一场风雨,城内多处被淹,作为一个濒江临海,地处北亚热带和温暖带过渡区的南京,气候会偶发“暴脾气”,酿出灾害。 而人为建设对于气象的影响也正在日渐凸显,如何有效地防灾、抗灾?近日,《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通过,将于9月1日颁布实施。届时,重大项目审批除了“环境评价”外再添“气象评价”关口,对于有可能影响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未经气象主管部门同意,相关政府部门应坚决不予审批,而高速公路、大型桥梁等基础设施按照建设规范要求必须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应当与项目同时建设。
事件:小校场酝酿搬迁
作为国家的基准气象站,南京小校场观测到的气象数据直接关系着气象专家每天发出的气象预报,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的精度,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半径1至2公里的范围内是一个核心保护区,然而南京的小校场观测站目前的情况除了东边是一片树林、南西北三面已被建筑小区包围,观测环境正急剧恶化。据了解,建筑物直接挡在观测站前,会改变观测站测出的风向,另外水泥化的建筑也会令测出的气温稍许偏高,正因为如此,小校场气象观测站正在酝酿搬迁。
后果:破坏资料连续性
监测环境遭到破坏,气象观测站的搬迁,并非仅仅只有动迁费用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气象观测资料的连续性被破坏,而气候研究,经验和数据是相当重要的,一旦气象观测数据没办法连续,那么可能会破坏对于该地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的准确性。
理论:建筑物改变小气候
在南京,街区差异正日渐显著,气象专家说,这是建筑物改变局地小气候的一个鲜活的例证,在南京,夏季暴热的时候,白天市中心要比郊区热出3℃以上,而南京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同处一城,经历不同的天气,已成了见怪不怪的事件,南京大学大气系的蒋椎楣教授多年从事热岛与高楼峡谷效应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高楼峡谷不仅会改变当地的风场,而且还可能影响当地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建筑物对于气候环境的改变不容忽视。
条例:气象评价先行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当地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区域和标准,送当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在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和省重点工程的需要,必须拆迁气象台或者其气象设施的,拆迁人必须报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重建气象台或者气象设施的费用由拆迁人承担,拆迁的气象台站,应当进行对比观测,时间不少于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