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国宝———中医药,至今尚未得到现代医学的科学定论和世界范围的认可接受,电影《刮痧》里那样“视刮痧为暴力”的情节并非虚构。在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医药立于尴尬之境地无所适从。
引子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近日发现,一种来自中国的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药品中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的11.7万倍。 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良药何首乌、黑升麻、小白菊等也遭到诟病。英国政府下令封杀数种中药,对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空前严厉的阶段”。这一消息被多方转载,一时间,网上的讨论铺天盖地,畅销国内的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弱势地位”,令诸多国人感到困惑。
症状之水土不服
病因1:中西标准不一
中药材有效成份的不确定与重金属、农药残留量等的无法控制,是中药跻身世界医药界的两大难题。中药在国外遭遇“信任危险”,不排除有部分厂商非法生产并出口中药而导致质量问题。但与此相比,中西方在中医药方面的“标准之争”更引人关注。
就近日被频繁讨论的“汞超标”一事,中国医药领域的专家纷纷在媒体上表示,以化学药标准来看待和检测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
事实上,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中成药近万种,总体上“有效、低毒、安全”,只有约1%的中药会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仅为西药的1/6左右,这正是中药的最大优势。但遗憾的是,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却缺少一套连贯的政策,缺少在国际上有说服力、安全可控、易于推广的标准。
病因2:中西文化差异
除了中药本身存在的标准缺乏问题外,近年来中药在国外“水土不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西方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和冲突屡见不鲜。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小组组长贾谦认为,中医历来“聚毒药以供医事”,并非有毒就不能使用,而这些在西医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例如,像常见中药生川乌、生附子,本身都有毒性,但通过蒸煮晒等合理炮制,就可去毒成为良药。
中医辩证要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配方讲究“君臣辅佐相生相克”,例如“用甘草配对就可解附子的毒性,生姜配对可解半夏的毒性”。而在国外患者往往是自己擅自用药,没有遵照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合理配方,由此产生了不良反应。
症状之气血不足
病因1外患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表示,中国中药销售额占世界植物药市场总销售额的20%,约1000亿人民币。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药研发、生产、应用与出口大国,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中医药产业正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严重冲击。
目前,美国有146家中医药研究机构,法国有近百家中药和植物药厂、10余家中药研究机构。另外,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医药也产生浓厚兴趣,辉瑞公司已建立“中草药小组”,并在中国开展项目筛选;来自日、韩的“洋中药”挟提取加工技术、包装、营销手段的优势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态势已经出现。
更令人忧虑的是,据海关统计,目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与中国中药专利在国外的申请量相当。一些名优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已经被韩国、日本等邻国据为己有。日本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全部来自中国。“洋中药”大行其道折射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现状。
病因2内忧
外患难消,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忧同样堪虑。中国药材集团的管理人员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农户的药材一直是按农产品来种植,缺乏有效管理,与市场脱节。中医药的产业现代化竟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这样薄弱的根基如何能适应国际竞争?
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小组的张超中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的中医药管理体制权利分散;中医和中药分家、教育和医疗分家、科研和临床分家、官方和民间分家,这种状况难以形成合力以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西方主流市场,中国的中药尚未获得“名分”,只是以功能性食品或另类疗法的身份出现,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药品。中药的精髓在于用多种成分组成复方,形成多功能相互协调促进作用,以应对疾病的复杂病理变化,而产生最佳效果。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经过不断的淘汰和实践,中医药理论体系自有其合理内核,而这正是中药不容流失的核心竞争力。
疗方辨证施治
方案1以医带药
有人认为,对中药生产厂商来说,应该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加以补充。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摆在眼前:中药讲究个性化,这和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生产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部分人提出应该走“以医带药”的路子,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合理发展,逐步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中医药在欧美国家等主要医药市场尚未取得合法地位,中医师也没有合法身份。
有人主张弱化中药的药品属性,而以功能食品等形式扩大出口。但中药只有进入西方的成药市场才能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才能对中药国际化起到根本的作用。否则,中药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提升,管理上的障碍怎样逾越?
方案2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的提法也由来以久,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无疑对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专家指出,中医中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现代人一定要用科学态度认真研究挖掘。对于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击,不能“羞谈家丑”或者“崇洋贬中”,要辨证对待,通过交流、研究逐步解决。
结语
面对中医药在国际化道路上的重重尴尬,我们没有最后的答案。国际化不仅是一种思路和视野,更是一套战略及解决方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药向海外“铺轨”是必行之路,纵然这条道路将漫长而坎坷。
(据《环球》报道)(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