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资讯网】
新闻背景——本文批驳的原文:新华社记者台风现场采访手记:真相被撕开口子(图)
用事实说话:我们在桑美灾区的见闻
近日,在某个网站见到一篇有关福建防抗“桑美”台风的署名文章:《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桑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 此文记者自称深入灾区一线,然而文中所述,与我们的见闻,却又相去甚远。
同是深入灾区 同是记者见闻
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后的第二天上午,福建日报立即组织采访组,奔赴宁德重灾区,采访报道各地抗台救灾的情况。
作为采访组成员,我们于当天下午抵达宁德市区后,立即采访宁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了解宁德受灾的总体情况。当天晚上8点多,又来到指挥部了解灾情及抗灾的最新动态,并定下采访行程。
12日,我们赶赴受灾最为严重的福鼎市,了解基本情况后,中午即赶到沙埕港。
13日,我们赶到柘荣,深入黄柏乡沙坑里新村和城郊乡湄洋村。
13日傍晚我们赶到福安,采访了受损较为严重的电机厂,了解了该市受灾抗灾的总体情况。第二天上午又到溪柄镇扆山村。
14日近中午我们赶到寿宁,当天下午到达该县受灾最严重的托溪乡。
15日中午我们又赶到霞浦……
那么,相对这一篇署名文章(以下简称“手记”),我们的见闻又是什么呢?
其一,关于13日中午在沙埕镇海面上看到十多具漂浮的遇难者遗体。
“手记”说:“8月13日中午,我们抵达福鼎沙埕镇,当汽车沿着港口旁的公路行驶时,司机突然叫了起来:‘水里是什么东西?’下车一看,我们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具浮尸!随后,在海面上,我们又看见了十多具漂浮的遇难者的遗体。”
其实,我们在“手记”记者等人抵达沙埕镇的前一天,即8月12日14时许,就踏上了从沙埕镇政府所在地到南镇村的渡船。但是,我们并没有见到海上浮尸。
记得隔海相望的两个港口间航程大约有10余分钟。船刚开动转了个弯,破损的渔排浮标、木板就映入眼帘。南镇村港口里几十艘大小不一的渔船搁浅在了海滩上的淤泥里,相互的撞击让这些渔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淤泥外的海面上,不少村民忙着打捞物品和垂钓从渔排跑出的鱼。依旧泛黄的内海面并不宽阔,渡船频繁往来。
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后,我们从南镇村乘船返回。夕阳下的海面阳光依然灼人,为了抓紧时间,渡船加快了速度,激起的海水打在我们的衣服上,随行摄影记者放在甲板上的镜头也沾上了水珠。
“手记”记者等人看到的十几具尸体是否属实?我们想,这有可能。因为沙埕港的确死了人。但是,凡海边生长的人都知道,沉海死了的人,尸体不会马上浮出水面,因为人体的比重重于海水,一定要等到死者胃中的食物发酵胀气,尸体的比重轻于海水后,才能浮出,这往往需要几天时间。而且,能否遇见浮尸,还得看潮汐涨落,海水流向。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看了“手记”,以为沙埕港有满海的浮尸,过了四天还没人打捞,那就错了。
其二,关于对当地救援工作的意见。
“手记”说:当听说我们是记者,大批群众围了上来,陈述对当地救援工作的意见,原来,他们失踪的亲属大多还没有找到。某渔民说,灾后第一天,灾区连医疗人员都找不到,也没有人组织打捞尸体。
实际上,台风“桑美”余威尚存,沙埕镇就开展了海上搜救工作。
12日下午,我们在沙埕镇政府采访沙埕镇党委副书记蔡建卫时了解到,“桑美”袭击当晚9点多,风力刚减弱,沙埕港内还是波汹浪涌,沙埕镇就按预案启动海上搜救。宁德市委常委、福鼎市委书记唐颐,沙埕镇党委书记陈尔才、副书记蔡建卫率干部民兵身着雨衣,手握电筒,分乘几条小船摸黑冒险出海,呼喊着“有—没—有—人!有—没—有—人!”展开搜救,当晚共救回落水的船员渔民11人,而对岸的龙安开发区领导也启动搜救预案,率干部民兵出海搜救,救回了落水的船员渔民5人。因为风浪太大,加上海上漂浮的渔网对搜救船造成极大威胁,搜救持续到晚上12点多停止。回到岸上,由于通信中断,唐颐手写一封信,交代镇干部连夜送给宁德海事局驻沙埕办事处负责人,要求对方做好海事搜救的准备工作。几个小时后,11日早晨5点多,福鼎市、沙埕镇干部们顾不上疲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搜救工作。
台风刚过,省防汛指挥部和宁德市委、市政府协调武警某部、宁德武警支队、驻福鼎部队、边防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官兵、宁德市有关县市技术人员和车辆等,协助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12日上午和晚上,宁德市委、市政府,福鼎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会议,再次部署海上搜救工作。福鼎市成立三个工作组,组织300多人的搜救队伍,出动船只17艘,加大海上搜救力度;设立卫生、医疗、消毒服务站,免费为群众提供药品,所有搜寻、处置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
13日,宁德市又专门成立沙埕海上搜救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协助福鼎市加快搜寻失踪人员、打捞尸体和沉船。
由60余艘大小船只、600余人组成的搜救队伍从11日起日夜不间断地坚守在海上,开展搜救工作。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抢修迅速推进,电力部门先后从全省各地调集362支抢修队伍、2000多人,携带抢修设备、车辆,赶赴宁德灾区;通信部门从全省各地增调550人和抢修物资、设备,组成10余支抢险队伍,分赴宁德各县(市、区);城建、供水部门也积极组织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经过努力抢修,至14日,灾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恢复正常。
而在“手记”中,只字未提省地县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面对灾害奋勇抗争的事迹,只字未提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险救灾的事迹。
相对“手记”记者的见闻,我们除了看到灾情严重,看到灾区群众受苦外,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是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坚决与自然灾害抗争到底的顽强力量:
在沙埕港,我们看到沿街的门窗玻璃被台风击碎了,有的店面铁制卷帘门也被毁坏了,镇政府办公楼一片狼藉,门窗几无,有的办公室积水达十几厘米。而干部们两眼通红,声音沙哑,满身汗气味地忙着,码头上人来人往,有的在运送米面,有的驾船搜寻失踪人员。虽然大灾刚过,但我们感到村里的日常生活正在迅速恢复,除了各家各户都在加紧修补房屋外,杂货店、饮食店也都正常营业。在村支部,两眼通红的村支书王孙明告诉我们,7000多人的南镇村几乎家家受灾,从挨家挨户统计失踪人口,到发放救灾物资,再到组织恢复供水、电,村里仅有的7个村干部筋疲力尽。王孙明说,当前他们一是稳定村民情绪,二是尽快恢复村里的生活、生产秩序,新买的水管已经到了村里的码头,正与自来水公司配合全力铺设,相信几天内就能恢复供水。
在柘荣,我们看到,黄柏乡沙坑里新村由于突发山洪、泥石流,该村10幢土木结构的房子,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好在乡村干部及时转移群众,无人员伤亡。我们还看到,从其他地方调集过来的电力部门的有关人员,正在修建电线,市区已于12日晚通电,各乡镇正陆续通电。
在福安,我们看到,街道干净整洁,看上去不像是被水淹过的。我们又去看了福安的溪柄镇扆山村,这里种植的水稻与葡萄受“桑美”袭击,损失严重,但没人因灾死亡。村民情绪稳定,正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洗稻苗,喷洒农药,加固葡萄架。
在寿宁,我们看到,该县受灾最为严重的托溪乡,街巷道路全被泥沙、砖块、木头和倒下的土墙塞满了。除了山坡上的几幢水泥房子外,全村几乎见不着一幢完整的房子。然而,灾情发生后,县里挂点托溪乡的干部与乡村干部一起,迅速转移安置群众。受灾最重的洋尾村500多灾民,被及时安置在山坡上的乡中学。乡里还在中学设立了10个灾民免费就餐点。通向村外的道路很快就修好,运送救灾物品的车辆进村了,受灾群众领到了生活急需的大米、现金、被子、衣物,大型推土机也开进来了,清淤排险拆迁工程队已进场全面开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