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皮克斯能“总动员”?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8-30 1:20:16 ·来源:新京报
对还没有被收购之前的皮克斯来说,赚钱还不是第一位的,制作让人瞠目结舌的作品才是他们的疯狂主意。 他们成功了,而且意外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文化标准。
《汽车总动员》刚刚登陆国内电影院,今年也正是皮克斯成立20周年。皮克斯20年,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确立了三维动画的一种品质标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三维动画相比就可以看出它的领先之处。
欧洲三维动画片在中国登陆时,丹麦一部产品也被按照翻译皮克斯作品的特色翻成了《公仔总动员》。然而,它在票房上失败了。名气是一回事,但更主要的还是品质不行。这部电影丹麦人是一个欧元掰成十个美元花,所以很多地方都不过关,3Dsmax软件在游戏级水平上还帅个不行,但一到电影级别上,立即就显出它建出的模型在细节上不够完美。为了省钱,丹麦人将所有角色的头发都做成屎壳郎硬壳发型,就是那种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劣质效果,这种效果,也可以在最近的国产作品《魔比斯环》里见到。
然而在所有美产的“总动员”片子里不会看到上述这种屎壳郎硬壳发型。原因很简单。美国这些动画产业大鳄,他们制作毛发用的基本不是一般maya软件之类自带的毛发生成器,而是自己编程独立研发的毛发插件。用这些插件,可以在最后的产品中充分表达出需要的效果,但又不至于让渲染农场连续狂算到傻机为止。
本来,作为抗衡美国动画文化的重镇法国,还是有一点气力的。比如前两年的《疯狂约会美丽都》,就将三维技术很好地贴近了二维动画,它的人物设计也是完全不同于迪斯尼那一套。但是,毕竟杯水车薪,面对美国这个已经形成家族的“总动员”系列,法国虽然不缺创意和技术,然而在大工业生产制度上,好莱坞的确是无人能敌。
日本在大工业生产制度上倒是和美国有一拼。从电影级的《苹果核战记》,可以看到日本动画师之间如何配合默契,将前景人物和背景建筑两者融合为一体,就会明白他们从大量生产电视级的动画连续剧起家的一套制度,绝对是和日本全球领先的汽车、家用电器、机器人生产管理体系有家学渊源。同时,日本动画在技术上也不弱,这部分归功于他们发达的游戏产业基础。不幸的是,日本动画师在角色设计上总是缩手缩脚。即便是宫崎骏这样的大师,他的系列作品里男女主人公也基本上都长得一样。尽管日本人也许看上去的确是长得都一样,但动画、尤其是三维动画,还是要讲究些创意上的多元性。
本来,我们还有加拿大可以作为抗衡美国三维动画文化的一个战略重镇。渥太华动画节全世界有名,温哥华的动画公司也很强劲,然而可惜的是,加拿大虽然要技术有技术,要创意有创意,但他们就是组织不起来一个像样的好莱坞组织,来制作一部加拿大版的“总动员”。
对还没有被收购之前的皮克斯来说,赚钱还不是第一位的,制作让人瞠目结舌的作品才是他们的疯狂主意。他们成功了,而且意外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文化标准,这套标准类似于互联网通信的TCP/IP协议,它规定了电影级三维动画作品的几个要素,那就是要有:古怪精灵的英雄、开心圆满的故事、流畅华丽的画面和动感十足的镜头。
这套文化标准估计没多少年后又会遭到优雅的法国人抵制,因为它仍旧是属于好莱坞系统。但是这个世界,不管你在什么领域,都是领先者制定规则,跟随者遵从规则,落后者被规则制裁,这对动画世界来说,也一律。所以,中国努力吧,光靠嘴上喊喊国产动画产业要“总动员”的口号是没用的。
七格(上海动画工程师)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