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极便于旅游。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1996年1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名山
庐山是集风光、文化、教育、宗教、政治于一体的千古世界名山。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具有突出坐标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庐山地处我国华中腹地,长江中游,交通十分方便,故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观光赏景。其中尤其是许多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和名道高僧,他们为这雄秀奇丽的山水风光所迷恋陶醉,或吟诗作赋,或著文绘画,有的题刻于崖壁,有的述写于书卷,洋洋大观,留传后世,为庐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色彩。所以人们说,庐山不仅是一座山水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
据史书所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登庐山的著名文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在他著述的《史记》中就写道:“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而最早在庐山筑舍而居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建屋于庐山南麓金轮峰下的玉帘泉旁,一面养鹅习字,一面游山览水,怡然自得。后他离开庐山,将所居献作归元寺,这就是庐山自古以来见诸于记载的第一座寺院。
自此以后,来庐山游览的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他们不但在庐山留下了足迹,还在游山的同时有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为庐山的山水文化添加了光彩。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不朽名著,都是在隐居庐山时写成的。著名文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守仁、袁枚等人赞赏庐山的诗篇,一直流传至今。大诗人李白更是踏遍了庐山的山山水水,并在九叠屏筑“李太白读书堂”隐居,写出了许多豪气横空、传诵千古的佳作。山上的“花径”是与白居易的名诗有关,白居易谪居九江四年,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诗人题写庐山和九江的诗文中,他的篇数最多。《琵琶行》、《与元九书》、大林寺桃花》、《庐山草堂记》等都是传世之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碧》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咏叹,至今依旧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哲理名言。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庐山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设帐授徒,讲经传道,对后世影响很大。而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对庐山山水的精辟评价,更为世人所折服。
庐山不仅以其“俊伟诡特”的自然景观“秀甲天下”,而且又以其丰厚璀灿的文化内涵极富魅力,成为我国名山中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文化名山。
宗教荟萃
庐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山中寺庙多达380处,东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称为“三大名寺”,秀峰寺、海会寺、万杉寺、栖贤寺和归宗寺,称为“五大丛林”。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当推东林寺。
东林寺的创建者是晋代高僧慧远。慧远定居庐山36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以东林寺为中心,开展他的佛学和佛教活动。除了在上层士人中宣扬其“法性”(涅槃)理论外,还创造了一种极其社会化、通谷化的成佛捷径,宣扬只须“口念弥陀,心注西方,坐禅修定,息心忘知”,便可死后转生“净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廉价出售的天国门票赢得了大量信徒,东林寺也从此被尊崇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影响远及东洋西域。
慧远除经营自己主持的东林寺外,还扶植资助其师兄弟及门人弟子在庐山兴建了数以十计的寺庙。据记载,庐山的龙池寺、清泉寺、圆觉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等,皆慧远所营建。慧远在佛门与士人中的威望,使庐山的佛教徒获得了特别优待。桓玄夺取东晋政权后,下令“沙汰沙门“(即佛教徒),结果南方大批佛寺被拆毁,大量僧徒还俗,但桓玄在禁令中却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使得庐山在一段时间内竟成为南方唯一的佛教圣地。
道教传入后,也以宫观洞府林立,山上也出了不少高僧名道。陶静修(字元德),是道教一代宗师。他于公司461年到达庐山,因爱慕庐山胜景,建太虚观于庐山东南麓的金鸡峰下。庐山本也是道教名山之一,在《云笈七签》中被列为第八小洞天。在陆静修影响下,道教也在庐山与大规模发展的佛教分庭抗礼,挤得了席之地。陆静修死后谥为“简寂先生”,取“止烦曰简,远嚣在寂”之意,太虚观也从此改名简寂观。此外山上道观还有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等。虽然道教徒也仿效佛教徒,制造了不少神话,如匡裕兄弟七人结庐修道、周颠乘白鹿升天、董奉杏林行医等,但仍未能挽救唐宋后日趋衰落的趋势。清人李渔曾为简寂观撰写一联,愤愤不平地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比起道教来,儒家文化是庐山文化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名山名士,素来是相映生辉的,庐山既是佛道胜地,同时也是儒家文士游历、隐居的好去处。历代游山文士,眼底烟云笔底收,为庐山留下了成千累百的璀璨篇章。
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理学的兴起。理学大师们,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不仅致力于理学的探讨,而且热衷于教书育人,注重塑造文化人格,庐山得此机缘,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白麓洞书院便是典型的代表。
白鹿洞书院的声名是与宋代大儒朱熹分不开的。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字元晦,江西婺沅人)知南康军,来到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上任,得便寻访被无情战火毁坏了的白鹿洞书院旧址,“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极为欣赏,于是积极主张修复遗址,倡导重建书院。他在上丞相公文中写道:“愿得援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异教香火,无事而食也。”充分表现了他欲借“此生聊与此山盟”,复兴儒学,排抑“异教”的心情。按照宋代的制度,道教著名宫观和五岳庙都设有祠官,安置一些年老不能视事的官吏担任,以利领取俸禄。南宋退守半壁江山后,僧多粥少,结果祠官的闲职也被用来安排一些无地安置的壮年官吏。朱熹本人就当过多年祠官,他的奏文,既是“以退为进”,也隐隐包含不满的意味在内。
宋孝宗批准重建书院之后,朱熹亲自担任“山长”,严格办学,明文规定了白鹿洞规五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还规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个学习程序,前四项是“学”或“知”,第五项是“行”,主张知行合一。“行”的内容包括修身、处事、接物三个方面,在修身上,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接物上,则要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朱熹在学习上倡导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可以说,白鹿洞书院的这一套教育方法,确立了其后700余年中国儒家文化教育的准绳与规则,影响历史之深之巨,非笔墨所能形容。
朱熹经营白鹿洞书院三年,使书院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并超过各地学校,“遂为海内书院第一”。与朱熹同时期的宋代理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都曾在白鹿洞书院讲过学。这两位代表的是宋朝理学中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另一发展趋势——陆王“心学”。前者以“理”为本位,极端强调先验规范,后者以“心”为本位,更多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理心之争,喋喋多年,其实是各有可取,又各有所偏的。
至近代,又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传入,使它成为世界六大宗教荟萃之地。由于宗教活动,也推动了庐山山水文化名山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庐山
庐山是一座举世闻名,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名山。自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花200两白银租借牯岭长冲河一带的800亩土地为避暑之所以后,俄、美、英、法、德、意、日、瑞典、瑞士、丹麦、挪威、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商贸名流和国内各界人士,都争相来此兴建度假别墅,总数达640多栋,有英国式、美国式、俄国式、瑞典式、瑞士式、日本式……等等,真可称为是“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庐山遂亦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避暑胜地。
现在庐山最著名的别墅有张学良住过67号瑞典式别墅、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过的120号别墅“美庐”。美庐有“天下无庐美此庐”的盛誉,毛泽东和江青也曾多次于此庐下榻。此外,还有周恩来和邓颖超住过的446和442号别墅,邓小平住过的286号、彭德怀住过的176号别墅等。
这些别墅依山就势,散布于幽谷之侧,溪漳,峭岩之旁,造型幽雅别致,虽留有明显的西式建筑印痕,但已与庐山的自然风物交相融合,成为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庐山又是“国民政府”的“夏都”。蒋介石等国民党大批政要长期在山上举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而美庐则是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国民党要员自是冠盖云集,热闹异常,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1937年,周恩来曾率中共代表团两次在这里与蒋介石谈判,促使蒋介石发表了抗日谈话,宣布抗战;两次谈判也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解放后,中共中央会议期间,毛泽东先后于1959、1961年在此居住,并在楼上会议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上山,召开重要会议,留下许多撼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