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
沿锦绣谷小道西行约500米即可到达仙人洞。洞系自然风化天生石洞,高6米,宽12米,深14米。洞顶为参差如手指的岩石覆盖,形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洞外石上“佛手岩”三字乃南宋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所刻。洞中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围以石栏。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称为“洞天玉液”。泉边“山高水滴千年不断,石上清泉万石长流”一联正是其写照。至清代,佛手岩才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洞中央有座石雕纯阳殿,内置吕洞宾塑像。洞右边的“太上老君殿”则是道教始祖李聃的殿堂。据史书记载,吕洞宾确有其人,他“曾拜浔阳(今九江)令”,原名李琼。战乱中,由于四子皆亡,仅存夫妇二人,故改称“吕”,住在山中,乃名“岩”。夫妇在洞中修炼时相敬如宾,后人遂称其为“吕洞宾”。现存“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的吕仙塑像和神龛是7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
由仙人洞左侧拾级前行,松杉挺拔,并列两旁。前一圆门,门外三尺处即是悬崖。岩壁间一石凌空突起,形如蟾蜍,名“蟾蜍石”。石隙缝中,一劲松插石而生,是为“石松”。锦绣谷中云雾腾起时,石松飘忽隐现,如临仙境。石上“纵览云飞”、“豁然贯通”等镌刻,出于名人之手,有画龙点睛之妙。立于石上,似入云层之中,如离石而飞起。
仙人洞北一小路,与锦绣谷小道相接,两旁尽是悬崖与竹林,名“仙路”。循“仙路”前行,可欣赏路旁悬崖上诸多摩岩石刻,著名者有“竹林寺”、“云海”、“天在山中”、“同舟共济”等。路边贴近壑谷一段有“访仙亭”、“游仙石”诸胜,传为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访恩人周颠仙之地。其中,游仙石为一突兀巨石,丹崖悬空,在此纵览锦绣谷全景,气势极其壮阔。
御碑亭
锦绣峰上建有御碑亭,传系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相传朱起兵时,曾得一疯僧周颠相助。后朱得天下,特来此寻访不遇,听说已升仙而去,遂在山上建亭立碑留念。还有一说,此碑石是从云南运来的,为搬上山去,特修筑了“九十九盘”山道。碑文由朱元璋自撰,并赋诗一首。站在亭前,北眺长江如带,俯视九江繁华,江、山、城美景尽在眼中。
大天池
大天池位于牯岭镇西南的天池山。山上有双池,池中水清如玉,大旱不竭。相传文殊菩萨登山时见此处幽雅滴翠,唯缺秀水,便施展佛法,双手插石凿出双池;且此池又大于小天池,故名大天池。当山泽通气时,池内冒珍珠般的气泡,誉为奇观。池西所建文殊台,当为表彰文殊菩萨掏池之功。原为石台,置文殊亭,立文殊菩萨像,现为半月形平台建筑。登台极目,青山如屏,田畴似锦,风光迷人。又是观赏天池云海、晚霞和佛光佳处。每当春、夏之交,山中水气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天池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平川生辉,为庐山胜景,每遇月晕星隐之夜,有时可见山下空旷幽谷之中,灯火盏盏,闪烁离合,明灭不常,古时天池寺僧认为是仙佛显灵,故称“佛灯”,实为磷火所致。
大天池曾是天池寺的放生池。寺院系晋慧持所建,名峰顶寺,为庐山最古老的庙宇,宋时始改为天池寺。明代经多次封赐,成为“匡庐首刹”。日军入侵后寺全毁。现围墙门额上镌刻很深、笔力苍劲的“天池寺”三字为仅存之物。
龙首崖
由天池寺遗址前循石级小道而下,行数百级,即可到龙首崖。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故名。立崖俯视,万丈深谷,只见松涛澎湃,涧中怒流湍急,势如万马奔腾,望此“奇绝”,莫不魂飞魄散,心悸目眩,久久不能平息。但也有相反者。相传明代王阳明,曾瞻顾左右,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视绝涧,继而转身返回,依然心地平静,成为千古佳话。
崖下曲折奔泻的涧流即为著名的石门涧飞瀑。与龙首崖相拱峙的是铁船峰,如巨舰破浪,昂首挺进;当谷中云雾升起、风光隐现时,神秘莫测,而当云海如絮平铺,巨大峡谷消失时,人立崖上则如在云上。相传古时曾有僧人为修成正果而纵身洁白的茫茫云海,转生西方净土,飘然而去,故又称此为舍身崖。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为探庐山奥秘,即从崖下只身牵藤攀援而上,登临天池寺,并进而周游庐山。
龙首崖侧建有一观龙亭。在此观龙首崖最为真切,且可看到龙首崖下面,怪石嶙峋,奇松倒悬,真可谓“天池之石斗奇骨,拔地参天皆怒立”。
铁船峰
铁船峰俗称“桅杆石”,与龙首崖隔涧相望。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故名。相传,东晋大将军王敦,军事大权在握,欲篡夺帝位。一天在建康(今南京市)邀请许逊等人,席间让人释梦。言昨晚梦一木破,问是否吉祥。许逊等人知其用心,便释为“木上破天,乃“未”字,公欲用刀兵,未可轻举妄动“。王敦听后不悦,暗起杀心。许逊等人也已料到,遂乘船逃走。船行江中,王敦果然派兵追来,幸好许逊学有法术,呼来二龙挟船开飞,并告诫众人紧闭双目,不得窥视。当船飞临庐山紫霄峰上空时,云雾迷漫,船底擦着树梢沙沙作响,舟人奇而窃视,二龙突然离去,船随即坠于紫霄峰下的石门洞旁,而成为铁船峰。
1992年在铁船峰顶建有静观亭及近人石刻等。
石门涧
石门涧位于庐山西南麓,傍近东林寺,距九江市12公里。
作为瀑布,石门涧是庐山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二千年前的《后汉书·地理志》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此后的《桑纪》更说:“石门者,天池、铁船二山,并峙如门也。”瀑布落差达百米多,仰视但见瀑水依山呈现梯形四叠翻身滚下,势若破门而泻,状似白龙发怒,银涛喷射,白沫纵横,奔雷激鼓,飞雾湿衣,与“三叠”、“开先”并列为庐山三大瀑布。其后,历代文人学士争相来游,留下许多美丽的诗文。我国第一位大量写作山水诗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此筑“石门精舍”,其吟诵山涧的诗作影响深远;东晋高僧慧远经常从东林寺来游,所写《游石门诗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山水游记;后又有白居易、元好问、王思任、徐霞客、解缙等也都来游,并写有诗文名篇。
作为山涧,石门涧有一条沿山麓攀登而上的小径,为庐山最古的道路;沿径所历,艰险奇特。怪石危岩、泉瀑云海及亭台塔寺等遗址又目不暇接,也早已被视为绝胜。后来,由于山北、山南登山便道相继开通,当然较石涧小径平缓、方便,从此,这里即受了冷落。但当初徐霞客单身独人攀缘小径历尽艰险登顶的精神却将永存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