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身患白血病的17岁女孩儿芳芳(化名)在手术前写下了这行字。为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哈工大学生杨振岭信守承诺,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哈尔滨、漠河,相隔千里的地方因两个年轻的生命而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呼唤,那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奉献。
杨振岭学的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1月,杨振岭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直接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
2005年3月,杨振岭在校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着,尽情体会着大学生活的丰富与充实。一天下午上课回来,二舍前楼楼长告诉他:“有个‘红十字会’的人来找过你。”
回到寝室不一会儿,“红十字会”的电话很快打过来了。“现在有名白血病患者,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我们从检索中发现你有适合配型的可能。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捐献?”
杨振岭有些激动地回答:“愿意,愿意!”但他也知道,从寻找配型到配型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开始配合红十字会的工作,忙碌在校园和红十字会之间。每次检测过后,都有一些消息传出来。刚开始时,医生告诉他说,他的配型只有5个HLA相符,可能最终用不上,从病人角度考虑,要争取找到6个以上HLA相符的配型。
又过了段时间,红十字会的人又打来电话说,高指标的配型没有找到,病人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他很快就又去了红十字会,配合进行新阶段的配型检测。直到基本确定配型相符时,他才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可当远在苏北农村的母亲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出于对儿子健康的担心,始终犹豫不决。
他开始想尽办法说服父母,跟父母谈起那个不幸的女孩,谈起白血病治疗的昂贵花费。他对父母说:“她能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的几率是三十万分之一。大家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对我的身体造成一些损害,但我是她生命的惟一希望。如果我不给她捐献干细胞,她没有适合配型的干细胞移植,可能就会死去!”
哪怕是在母亲最犹豫的时候,他都坚持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承诺,他对科学的信心和对生命的关爱,让负责接待他并与他谈话的医生都很感动。
他的勇敢和坚定打动了所有人,全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做了一致的决定,全力支持他救助那个患病女孩。母亲和弟弟甚至还在移植手术前,从苏北农村赶到哈尔滨,坚持陪伴着他进入医院,坚持陪伴着他完成整个移植手术。
2006年8月5日,杨振岭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8月8日,开始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并使之达到外周血中,以利于采集,但这种药物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
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有些不适,在身边陪护儿子的母亲看着心疼,总是忐忑不安。杨振岭微笑着对母亲说:“这是正常反应,我能挺得住。患者现在已经进入隔离舱,身体所有的白细胞都被杀死了,没有任何免疫能力,她在等待着我的造血干细胞,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4天的动员剂注射,杨振岭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达到了要求。即将走上手术台的杨振岭不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急切地盼望手术快点进行,他知道,有一个生命正在等待他的血液点燃起重生的希望!
8月11日,杨振岭躺在手术台上,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近4个小时的分离,顺利地从杨振岭外周血中采集到含造血干细胞的50毫升救命血液。
当人们翘首期盼着移植手术成功时,从患者那边传来的消息却不容乐观。由于患者病情严重,还另外需要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50毫升。当需要进行第二次采集的消息证实时,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杨振岭身上。大家都担心,连续两天大量分离可能会对杨振岭的健康造成损伤,更何况在首次分离后杨振岭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再次捐献可能会造成身体更加不适。
此时,医生也不好判断,始终为儿子担心的母亲劝杨振岭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地表示要进行第二次采集。
8月12日,医生再次向杨振岭身体注射动员剂,再次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面对坚强、执著、始终微笑的儿子,母亲流泪了。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杨振岭的坚强给探望他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医院就医的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也来到病房外,关注这个无私、勇敢的青年学子,对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无声的敬意。
当100毫升救命的液体输入到患病女孩体内时,白血病女孩的妈妈流泪了,她说:“我们全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好人一生平安!”同样的母爱,同样年轻的生命,在这一刻共同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这是一次跨越生命的奉献,因为奉献,缔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日前,哈工大团委授予杨振岭“优秀大学生”称号。
本报哈尔滨8月2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