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来自达州的家长黄家成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他东挪西借凑了8000元钱为儿子交学费。怕孩子把学费保管不好,他特地把儿子送到了成都。他放下肩头的行李,带着儿子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生接待点办理了登记手续,然后父子俩坐在旁边的石凳上,吃起了随身带来的面包。
在四川大学,记者看到了另一番场面:无数家长带着孩子四处寻找寝室,或报名交费,或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忙得满头大汗。陪同儿子来成都上学的徐华芳一连几天都没吃好饭,第一天帮儿子排队,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到晚上累得一点胃口都没有。第二天帮儿子打扫宿舍,光是洗厕所就花了4个小时。在大学新生公寓里,干得热火朝天的多是父母——从铺床叠被到擦桌扫地,父母都代劳了。校园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一位刚从奥迪车上下来的家长说,孩子行李太多,用车送方便一些。“用车送孩子上学没啥大惊小怪的。”
也有一些新生是独自一人带着行李,到校报到的。四川大学新生陈强来自南充农村,他告诉记者,家里正农忙,父母忙不过来,再加上自己能够办好入学的手续。领新书、办饭卡、挂蚊帐、买东西,他都没遇到什么困难。
家长送子上大学的现象,并不仅仅是成都独有,也不仅仅是今年才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发生在大学新生身上。家长有必要送孩子上学吗?有人认为,这是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人则认为,这是亲情使然,社会不应该对此过分指责。前不久,清华大学新生家长露宿学校操场,更是把“家长要不要送子上大学”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
送,主要是因为担心安全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社会经验,有家长陪送,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黄家成告诉记者,送孩子到成都,主要是怕路上不安全,孩子才18岁,缺少社会经验。“送孩子上来的路费要几百块,这点钱值得。如果出现了意外,那就让人后悔了。”
一位父亲这样对记者说,送孩子上学,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社会不要对此过分担忧。“多数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是想看一看孩子求学的高校环境,顺便与老师接触一下。上大学是孩子走出家门、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父母护送上学,可以设身处地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这很正常。”
送送也行,不送最好
多数学生对家长送子上学意见不一,有的认为送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好,有的认为送子上学确实体现出家长们的过分担心。
西南科技大学新生谢某是父母陪送到成都然后转车再去绵阳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有外出过,确实缺少社会经验。“现在外面的社会比较复杂,父母送一下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再说我的行李很多,一个人拿不过来。”
四川大学新生王英也是父母送到学校的,但她认为父母可以不用送。“我们都成人了,父母总是认为自己还没有长大,这种‘保姆心态’其实对我们的成长很不利,我们今后总要独立面对人生,不能什么都由父母包办。”但王英并不反对她的父母送她上学。
选独自报到的学生当干部
“这个学生很特别,送他上学的家长最多。”昨日,成都某高职院校老师王某告诉记者,来该校上学的一名陈姓学生,由他的亲戚、朋友多达七人陪着送到了学校,办手续、交学费都由亲戚包办。王老师说,在每年开学的时候,她都会注意观察哪些学生是自己一个人来报到的,开学后她往往会选择那些独自来报名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事实证明,这些独自来报到的学生独立性更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李某告诉记者,家长可以送子上学,但没有必要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包办。比如交学费、买生活用品、打扫寝室等,这些事情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
送子上大学国外很少见
现在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任教的Simon,曾在曼切斯特和基尔大学担任地质学研究助教,Simon谈到,在他的国家内,大学开学前有专门的开放日供家长来学校参观并和任课老师交流,有些公立大学还将安排“家长交流夜”供家长们在一起交流沟通,但是家长很少送学生到校报到。送小孩去学校报到的主要是外郡地区的学生,但在学生校园住下来陪学生等开学的家长是几乎没有的。“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处理完成,自主独立在我们那个年龄阶段是很平常的。”Simon认为,读大学是学生走向独立的标志,很多学生还自己打工赚学费和生活费。家长接送基本没有必要。
家长不必送子上学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文献良教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了,家长不应该像对待中学生一样,什么都给他们包办。“更重要的,是家长送子上学的行为,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文献良表示,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社会实践能力都比较差;而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经常受到锻炼,动手能力就要强得多。
文献良告诫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如果不从社会生活能力、实践能力上进行培养,可能大学毕业后,家长还得为孩子包办下去。”文教授表示,家长送子上学,实际上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一种不良现象,提醒我们要从独立意识、开拓意识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未来应该由自己去选择,即使他们犯错,也是人生履历中不可或缺的财富。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或许他们会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彭世军 胡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