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符春社用青春换来了她身后郁郁葱葱的海防林。 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有一户人家,一家三代三十多年都在守护着一个绿色希望。
今天中午,当记者来到位于昌化镇的棋子湾时,不仅惊奇于这里的蓝天、白云、碧海、沙滩,更为海岸边绵延33公里长的海防林而惊叹。
这片绵延33公里长的海防林,便是这户人家共同守候的希望。
符春社是故事的主角,她是原昌化作业区主任。昌化作业区是国营昌化林场下辖的2个作业区之一,现有管理人员5名,管护的海防林面积约1.7万亩。符春社的父母1970年开始在昌化作业区工作,其母则在作业区工作至1984年退休。
站在棋子湾旁远眺绵延33公里的海防林,现年52岁的符春社感慨颇多,她的青春在此驻足,换来的是郁郁葱葱的绿洲。“当年棋子湾岸边的荒坡上到处是光秃秃一片,风卷沙扬,环境很糟糕,”她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沿海海防林被大肆砍伐,昌化至海尾一带沙化十分严重,农田、渔港被流沙肆虐掩埋。1970年代,昌江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植树造林,治理荒沙。
1972年,年仅18岁的符春社跟随父母来到昌化作业区干起植树造林,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去年退休。经过三十多年努力,符春社和昌化作业区其他职工在荒漠流沙中营造出一片绿洲。
忆起当初造林情景,符春社记忆犹新,“刚开始是‘年年种树不见树’,难啊!”退休老党员陈朝亨则说:“风沙从左边吹来,树苗的左边皮就被剥落;风沙从右边吹来,树苗的右边皮就被剥落,种活一棵树真不容易!”
尽管如此,符春社和其他职工并不气馁,他们种下的树苗死了,再种,再死了,继续种。多年来,符春社和其他职工总结出种植经验,就是在造林地块旁先种植生命力强、根系发达的露蔸等植物挡风固沙,保护幼苗生长,或是深挖洞穴种植大苗,保证苗林存活率。到1995年,棋子湾旁的流沙基本被控制住。2002年,昌化作业区的林木和海尾作业区的合拢,林地沿昌江西部海岸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分布,全长33公里。
符春社的儿子郭海峰现年29岁,已在昌化作业区工作10年,如今他子承母业,当上了昌化作业区主任。林场的工作枯燥无味,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收入低,水、电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辛苦,每天上午,郭海峰和作业区其余4名管理人员到林里巡逻4个小时,中午则轮流爬上屋顶观察,下午又到林里巡逻3个小时。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林场生活很苦闷,工资也就每月300元,”郭海峰说。
“最大问题是缺电,”郭海峰说。尽管林场在2002年买了一台6匹的柴油发电机,每年补贴1000元油费发电,但每天只能发电2个小时。
2005年,符春社从昌化林场作业区的岗位退下来。尽管如此,她仍旧惦记着这一片绿洲,她经常来到作业区义务帮助看护苗圃。如今,符春社继续和儿子一道,共同守护着棋子湾岸边这片海防林,因为那是他们心中共同的绿色希望。
(本报石碌8月30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