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实现繁荣兴旺,根本动力在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如果说文化是一只正在展翅的“凤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其不可缺少的两翼,文化体制则是决定着“文化凤凰”飞翔的方向和飞翔的高度的“凤头”。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已日趋一体化。经济竞争已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让“文化凤凰”抬起头来,不仅是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迅速提升的需要。
经过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尝试、逐步积聚力量,我省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近几年来,我省在全国文化体制的改革浪潮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和推进综合执法等方面,大胆创新,稳步推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愈走愈精彩。
由于长期以来文化主管部门既主管又主办,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错位、越位现象严重。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较早地推进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探索,在县一级实现了文体、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机构合为一体;在市、州、地一级实现了文化和新闻出版合并的构想,在省一级的新闻出版单位实现了管、办分离,如出版集团从新闻出版局脱离出来、广电系统的绝大多数单位完成了局、台分离的工作。这些改革,逐步使文化主管部门从经办文化事业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到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
在重塑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的体制探索方面,近几年来我省一批大型国有文化单位成功实现了“转制”。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出版集团公司、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相继诞生,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和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推出了《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诗,创立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略,大力发展了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今年第一次大规模组团参加了第二届深圳文博会,成为文博会上的“大赢家”。尤其是铜仁地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认识高,工作实,效果好。在文博会上两天累计签约42个项目,占我省此次签约项目的72%,总签约金额达30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7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绝非把“事业”都变成“产业”,其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开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确定的改革方向,就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更好地承担起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我省大力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新建了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民族文化宫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及88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大力开展了“四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为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科技培训、医疗咨询和法律服务等。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开发、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平县地坪乡政府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惟一的“文物保护特别奖”,黎平肇兴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程。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杂技主题晚会《依依山水情》入选全国第一批10个国家精品工程,《扬起你的笑脸》、《邓小平在1950年》、《苗女绣花》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民族歌舞《好花红》、京剧《巾帼红玉》获文华新剧目奖。
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繁荣总体上水平还不高。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品种上、内容上,都难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文化生活依然十分贫乏,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基本的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实现和保障。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比较弱。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甚至有的地方、有的领导还习惯于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手段来管文化、办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对如何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化,思路不够开阔,措施和办法还不多。可以说,旧有的文化体制依然束缚着艺术生产的手脚,阻碍了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尚未破解。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仍处在“破冰之旅”。急需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有新的突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上有新的探索,在文化市场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上有新的进展,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的举措。
缩短差距和不足,惟有一条路: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发展,早改革早受益。日前,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我省从实际出发,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清晰地阐述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推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提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充分考虑具体行业、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先点后面,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意见》中,省委、省政府对如何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有效推进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如何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何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如何加强组织领导都做了详尽的解析。特别是针对贵州的一些实际,制定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如对我省确定的9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8个文化企业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适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务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中央相关政策规定。经营业务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鼓励类文化产业的文化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70%的,经税务机关审批,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间,减按15%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一些政府鼓励支持的文化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等。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意见特别对做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策作了详尽规定,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可以预见,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大幕的开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更加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必成潮涌之势,奔腾而来。
作者:万群 王兵 杨磊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