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31日讯 两位中国研究人员利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中提取色素的高端技术,使植物色在纺织、食品、饮料、造纸、制药、建材等多个领域应用成为现实。
植物色的应用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们在熬制中药时发现汤水中的有色汁液可以用来染色,于是把这一发现广泛用于纤维的染色中,祖先们的服装也由此开始五彩缤纷起来。这一染色技术沿用了四千多年。
1956年英国科学专家柏金在研制西药时发现了紫色结晶,被称为苯胺紫的合成染料这是一种基本染料,1868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和李小曼生产出茵草红(人工合成的)这是首次人工制造出替代植物染料的染料,由此化学染料诞生了。当时由于英国实现了工业革命,诞生了先进的纺织印染机器设备,化学染料由于可以量化、色牢度好适用于现代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印染速度和质量,于是传统的植物染料色技术被无情的淘汰,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只有极少数偏远落后地区用于家庭印染,以及一些服装设计师们偶有涉及。植物染色之所以被淘汰,主要是植物染色无法量化,古人用大锅大缸把含有色素的植物放进去,把植物中的色素煮出来,然后把需要染色的布匹或服装和毛线、棉纱放进去蒸煮,至于需要染多长时间,多少温度,全凭师傅的经验。所染的布匹、棉线、毛线,色差大、色牢度差。这种人工染色技术无法应用在现代化的染色设备上。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印染厂的有毒废水排放到江、河湖、海后,污染程度惊人,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灾难,污水排放到河流后飘着五颜六色的沫,并含有强酸、强碱和甲醛等许多有毒物质,污水流经的河流,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等生物全部死亡,水体富养化加剧变的浑浊恶臭熏天,流经两岸土地沙化,植物荡然无存。地上、地下水源严重污染使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出现人无水饮的状况,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目前中国已有7亿人口的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许多生产纺织品的亚洲国家情况类似。
化学染料染色的纺织品为加强色牢度使用苯酚甲醛固色剂,以及使用甲醛进行后整理。造成纺织品中含有甲醛等许多有害物质,使相当一部分人在穿着后出出过敏、皮肤红肿、发炎、流脓、呼吸道发炎甚至致癌的现象。
欧盟已发布不允许纺织中含有偶氮染料的23种中间体,若检出含其中一种即为不合格产品不得进入欧盟市场。
禁用的偶氮染料染色的服装与人体长期接触后,会在代谢进程中与释放的成份混合,并产生还原反应,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被人体吸收,经过一系列活化作用使人体细胞的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因。
化学染料的弊端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但解决的办法也只是限制印染业污水排放和限制纺织品的甲醛含量,这些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化学染料严重污染环境和伤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人类对纺织品的用量越来越大。特别强调的是印染整业的废水回用率达不到7%,且一吨污水可再污染20吨洁净水体。
植物染料及其工艺既然是环保的,可否再次回到人类生活中替代化学染料呢?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解决植物染料的提纯量化和提高色牢度的难题,只是发现了一些含有不同色素植物和论证植物色是健康染料,是未来发展方向。
周凌霄和张美芝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完成了植物色提取、提纯、量化和提高色牢度的攻关,发表了《植物色提取、提纯与应用推广》论文。他们表示,植物色不仅可应用在纺织印染业,在其他如食品、饮料、造纸、塑料、建材、制药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完全可以替代化学色,造福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