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资企业里,会说流利韩语的制造技工肯定最炙手可热,不少应聘中的人才都抱有这个观点。但8月17日,在烟召开的“在华韩资企业投资经验交流会”上,韩国对华投资官员、调查组织和70多家在烟的韩企老板们却认为:熟悉中国的“人事通”才是他们最迫切想要得到的。
这是一个颠覆传统认识的看法,也道出了韩资在华发展开始朝深层变化。而对于每年数以万计走出高校、面临就业“高压”的烟台本土人才而言,这无疑是一条利好的消息。消息出处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此次交流会的主办方是韩国产业资源部和我国商务部,有两国商务高官,以及大韩商工会议所、中国韩国商会等知名人士出席,交流会的一项重要主题就是韩资企业如何引入人才。
在华韩企
风光背后也有苦恼
据商务部透露,韩资企业近年在华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达3万家左右。韩资在华发展可谓风光无限。
而烟台近年也是“韩流”劲吹。截至今年6月底,共引进落成韩国投资企业2636个,在前来烟台投资的50多个国家中居第一位,而今年前7个月,烟台市与韩国贸易额为21.9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27%,韩国继续保持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其中韩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到73%。
风光的“韩流”也并非“万事如意”,其背后也有着鲜为众人所知的“甜蜜”苦恼。承办此次“在华韩资企业投资经验交流会”的大韩商工会议所,日前对350家在华韩资企业进行调查,调查报告结果喜忧参半:44.1%的企业表示将扩大在中国的投资,52.6%的企业表示将维持现状,但半数以上韩企都认为,在中国经营的难度增加。
中国经营难度增加言指何处?记者采访了大韩商工会议所、烟台韩商分会和多位韩企老总,问及此问题时,他们多数表示招工难等人才经营问题困扰企业进一步发展。再究其竟,缺乏经理级以上的人事总务职位成为韩资企业里最需要的职位。
“这种看起来有些忧心的变化,正慢慢颠覆在华韩企的经营旧貌。”大韩商工会议所的一位对华投资专家对此评述。
管理方式趋软
拓宽本土人才就业空间
“从以往看,韩资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先入为主居多,而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情况以及文化理解差异,造成了不少困扰,甚至是投资失败的结局。”中国韩国商会有关负责人说。该负责人透露,现在企业也因此越来越重视当地人事管理,开始青睐熟悉中国劳动人事管理法规、并具有本地人事方面管理经验的人事经理,成为各家急于引进的人才。
“随着韩资企业人才需求量增长,人才招聘方式也趋向专业化。”据韩国产业资源部事务官赵雄桓介绍,早期韩资企业招聘中国本土员工的职位,多是业务助理、翻译等。而现在则大不一样,韩国企业加大投资之后,人才本土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开放型职位变得日益多元化,职位层级也开始朝向中高层。
烟台韩商分会有关人士也对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有趣变化:近两年,在华的韩国IT行业、零售流通行业和服务行业在招聘时,开始愿意借助媒体“广而告之”来选择所需人才。
该人士分析说,大约十几年前,韩国公司刚进中国时,中小型企业居多,他们招工数量不多。而由于中国有朝鲜族,他们在交流上与韩国人没有障碍,所以,那时企业招人常常采用熟人推荐的方式就可以解决。而近两年,随着在中国经营时间的推移,韩资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已经有大幅下降,现在包括报纸、中介网站、语言培训学校等媒介都能看到韩国企业的招工广告。
赵雄桓认为,人才本地化,加强人事管理,并不仅仅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上。现在,越来越多韩国企业开始强调文化融入,韩国企业传统的等级管理和服从性在本地的管理中也变得柔性起来。
韩企待遇不菲
人才培养当“应势而变”
新式“韩国管理”在企业发生的变化,给韩资集聚地,尤其是给每年数以万计走出高校、面临就业“高压”的烟台本土人才,带来了新的就业潜力点。
记者了解到,在企业经营上,韩资企业向来也以家族式文化、勤奋刻苦闻名于世,所以韩资企业的“活多”自在情理之中,但从人才中介方面得到的信息来看,随着韩国企业加大投资,目前韩资企业在薪资待遇方面也相对“大方”,本科生年收入一般不低于3至4万元。
据有关方面调查数据表明,在华韩资企业的薪酬待遇目前处于外企职场中位水平:经理级员工月薪金一般在4000至8000元左右,人事经理多在5000元到10000元区间水平。而普通员工每月也能拿到2000至4000元人民币。
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薪资上涨自然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有关。“在华韩企的用人趋势正在向‘少而精’转变。”市劳动保障局有关负责人刘彩东表示,他介绍说,早期韩资企业来华投资的大多以生产型企业为主,侧重在成本控制、流程管理上,而现在,贸易服务公司、技术研发公司也都纷纷来中国拓展市场,这使得企业吸纳人才的门槛比以往大大提高。
我市引资专家认为,目前,在烟韩国投资企业达到2600多家,占在华韩企总数的近1/10,今后对人事等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必然增大,而烟台拥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等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现有教学规模和实力比较强,让两者有机对接,既能改善投资环境,又有利于人才就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有关人士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调整主渠道作用,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扩大针对性专业学生招生规模;鼓励和动员民办高校、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依托高等学校,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通过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增设博士后流动站,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设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建立博士后资助体系。
本报记者 孟宪臣
应聘韩企语言需求有职位差异 管理层须会韩语
本报8月30日讯(记者孟宪臣)记者从烟台韩商分会了解到,在韩资企业里,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对求职者的韩语水平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制造业要求达到韩语2级,而服务业则要求达到3至4级;技术人员不会韩语没关系,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则一定要会说韩语。
据介绍,以往,由于中国本地韩语人才有限,大多数韩国企业招聘中,除了翻译等岗位对语言有较高要求之外,一般不要求应聘者一定要会韩语,采取让韩籍的外派员工学会中文的战术———到中国之前要先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而现在随着招工困难加大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企业对于本地人才韩语要求变得日益宽松,当然,能懂中韩英三语的人才可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在同类人才选择上还是更受青睐些。
韩企目前最缺三类职位 人力资源管理最热门
随着韩企在华业务拓展渐入佳境,韩国本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已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本地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日渐显现。市外经贸局为本土高校学子提供了目前韩企最为紧缺的3类职位。
第一个热门职位是,人力资源管理。该职位要求有3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韩语流利,熟悉企业所在地的人事代理、员工录用等相关政策法规,熟悉劳动法,在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公司人事制度制定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第二个受欢迎职位是服装采购、跟单,它要求求职者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要求英语6级,口语书写熟练,电脑办公自动化操作熟练,有3年以上纺织、服装外贸采购或者跟单经验;
另外,IT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也很受青睐,该职位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在精细化工等行业方面有丰富经验,英语6级,会韩语者佳,待遇面谈。宪臣整理
专家观点
韩资入烟之忧: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
“缺乏高水平的专门技术人才队伍,应当是韩资入烟的忧虑所在。”烟台市经济顾问、前韩国驻青岛总领事朴钟先博士说。
朴博士介绍,以前韩国企业招聘高管人才时,大多要求候选人是在中国有一定经验的外籍人士或者是海归。而如今,有些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培养出一批非常优秀的高管,如汽车、机械、建材等领域。国外工作的背景已不再是部分跨国企业招聘高管的必要条件,一些有多年韩企高管工作经验的人已成为潜在的重要候选人。
他说,从多年的高级人才咨询工作中发现,有些外籍人士或海归,虽然有丰富的海外工作背景,但在与国内的各个部门进行沟通时,却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而有些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在外企慢慢发展起来的高管,由于适应国内土壤,干起来却得心应手。
“烟台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很多大型韩资企业经营人才考虑的远不止这些。”朴博士指出,目前,烟台已经有意识打造自己的研发基地,今后应更有针对性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深入研究中韩文化合作体系,充分发挥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作用,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尽快发展起由有高素质产业工人和高效设施组成的生产基地。记者孟宪臣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