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9月初,国内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南博原副院长奚三彩将动身前往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主持我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本体保护的工作。 昨天,奚三彩在接受南京日报记者专访时,披露了这项耗资近40万元、堪称今年最重要的纸质文物保护工程的内情。
奚三彩自1965年起一直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研究与维护工作,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奖励,目前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古代丝织品保护》研究工作。此次《古兰经》手抄本本体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找到了他。“这项保护工程从2004年就开始了。”奚三彩介绍说,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我国撒拉族的聚居地,总人口不到8万,却拥有一部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兰经》手抄本。据撒拉族历史传述,这部《古兰经》是他们先祖迁徙时携带来的,此后一直被撒拉族人民视为历史见证和传世之宝。2004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宗教局组成的联合专家组专程赴当地对撒拉族手抄本《古兰经》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保护现状做了考察研究。专家组中除了奚三彩外,还有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知名专家。
在循化街子清真大寺的保险柜中,专家们第一次看到了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古兰经》共上、下两部,分别装在两个木盒中,装帧十分精美。经文全部书写在羊皮纸上。”奚三彩向记者描述道。通过专家“会诊”,确认撒拉族祖先来自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马雪州撒尔赫斯地区,《古兰经》是他们在元朝初年东迁时带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从阿拉伯文书法、墨迹角度来看,这部《古兰经》字体美观,笔锋流畅,书写字体很接近流行于阿巴斯王朝(750年—1258年)的穆哈盖格体(阿拉伯书法的一种),因此,成书年代应不晚于13世纪,是国内最古老的一部《古兰经》手抄本。作为修复专家,奚三彩和中国文研所的冯跃川一起详细考察了《古兰经》的现状,“经过700年的沧桑,经书出现了犀牛皮封面发硬变皱,纸页发黄、脆化、残缺破损等现象,亟需对本体进行保护并改善目前的保存条件。”
在奚三彩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即将实行的最终保护方案。专家们将借助扫描电镜等仪器,获取纸张纤维结构、脆化程度、酸碱度以及书写墨汁的化学成分等基本数据,然后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试剂清除《古兰经》上的霉菌和污渍,最后用传统裱托技术和派拉纶真空沉积技术进行修补和加固。这些技术都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纸质文物保护中最先进和最成熟的。与此同时,临摹复制的再生性保护和改善保存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也将由青海文物部门一并进行。
对于此次修复,奚三彩胸有成竹。他告诉记者,纸质文物损坏最严重的情况是纸页粘在一起,南方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古籍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而这部《古兰经》手抄本不存在这些情况,因此估计年内就可以顺利完成修复。
奚三彩还告诉记者,目前当地的撒拉族群众已自发捐款,在街子清真大寺对面修建了一座展馆,专门展示这部珍贵的《古兰经》以及撒拉族的历史和民族风情。国家文物部门也特地为《古兰经》手抄本度身定做了德国研制的世界最先进的玻璃展柜,它有一整套氧气、温度、湿度的小气候控制系统,一般博物馆库房中的文物都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 实习生 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