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免除34个大学专业学费的战略意义
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日前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通知》指出,为鼓励高中毕业生就读农业种养技术专业,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就读省内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和高职(高专)农业种养技术专业的本省户籍学生免交学费,所需经费由省财政负担。 这些实行免收学费农业种养技术专业包括蚕桑技术、水产养殖技术、林业技术等34个专业。(8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评价此举“在全国尚属罕见”,但没有详细列举是哪34个专业,《今日早报》则如数列出。笔者做过多年毕业班班主任,指导过很多的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在仔细对照早报列出的这34个专业后惊奇地发现,这些专业对我太陌生了,有的简直闻所未闻,如植物保护、茶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蚕学、蜂学等,可见,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很少有人报考过这类专业,事实也是如此,回首一生教过的学生中,还真的难以找到几个毕业于这些农技专业又回到农村支农的学生。据此可知,这些专业确实乏人问津。至于为什么毕业生不愿报考这类专业,原因人人皆知,无须赘述。
显然,浙江之所以要免除34个大学农技类专业学费,旨在鼓励本省学生报考这些专业,毕业后以他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技术直接服务于浙江的现代农业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浙江是经济大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的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相对二三产业和城市而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呈明显滞后趋势,优势生产要素向农外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物品供给滞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在一份报告中用以下数据概括了浙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审示浙江农业,不难发现,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是一条短腿,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0%,农产品加工率仅30%左右,而且以初级加工为主;相对于科技储备而言,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条短腿,目前科技推广率和覆盖率均在30%左右;相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农民组织化是一条短腿,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0个左右,成员总数不到20万个,仅占农民总数的0.6%,低于全国平均2.5%的水平;相对于服务社会化而言,信息化是一条短腿,运用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农业十分薄弱;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农业文明的研究是一条短腿,等等。可见,即使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也是不高的,这必将制约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依然是农民,由于受地域环境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大多数还没有完成由旧式农民到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型,无论就眼界视野和人的素质,还是就掌握的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来说,他们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胜任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因此说,增强农民群体素质,培育科技农民,发展新型主体已现实地摆在面前。此次浙江免除34个大学专业学费正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省委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浙江要走在前列”指示的具体实践,好得很。(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