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冲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已列入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特派记者钟国华 发自大理
“近日,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榜上有名,云南省仅此一处,这意味着大理在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进程中,又迈出一大步。 ”昨天下午,大理州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大理将发力冲刺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据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为我国首次设立,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国内程序工作。今后,凡欲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必须先进入该名录。首批名录中,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的有17处,其中云南有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一处,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的有13处,大理是云南唯一的一处。
被列为提名的遗产地“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范围包括:自然遗产——苍山地区;文化遗产——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石钟山石窟地区、南诏铁柱。它们分别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漾濞县、剑川县和弥渡县境内,提名地面积4.0625万公顷,缓冲区面积1.0460万公顷,总计5.1085万公顷。
大理州政府表示,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将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早日由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他们也认识到,虽然登录国家级名录意味着离世界遗产更近了一步,但由于进入全国预备名录的多达30处,竞争会更加激烈。
大理州计划将进一步与国内知名专家合作,加强对遗产价值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邀请专家共同研讨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将有针对性地组织各课题领域内国内外专家人士对提名地实地考察,还将加强与国际组织,特别是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关键国际组织的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另外,当地也将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影响遗产地价值的建筑、环境、设施等进行综合整治,按照遗产公约标准,通过各方面论证,逐步分期分步骤实施,同时促进大理的建设、旅游业等有序地科学发展。
州政府副州长舒自明——
大理“申遗”先保护再抢救
“从政府角度看,世界遗产不仅是笔财富,更是一种责任!”大理州政府副州长舒自明说,对于遗产提名地的保护与管理,首先将在国家有关法规的框架下,制订对遗产地的管理条例、办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
舒自明认为,申遗对大理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国际认可,大大提升大理的知名度,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等条件的改善,也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致富的重要渠道,这让大理树立起世界级品牌,经济利益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另外,配合省政府对大理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发展规划,也将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功能。
遵守遗产公约标准,尽管会对当地的发展模式有一定要求和限制,但反过来也会促使本地要保护和开发好。“保护也并不是遗产的最终目的,如何合理适度的开发,在考量政府部门的智慧。”舒自明认为,应当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让人们突出认识到大理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同时也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观光休闲来客。
他表示,要准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毕竟它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当地近些年来已为保护文化资源做了大量工作,如财政投入上亿资金,对三塔、太和城、德化碑、剑川石窟、铁柱庙等各种遗产进行严格保护;苍山从2600米到4200米高度范围内,完整地保存有自然生态及地球演变的遗迹;对洱海已投入3亿多元资金,生态正在逐步好转。对保护地范围严格限定,任何人不得在保护区内从事建设、破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遗产地周围,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建设、项目以及建筑物。
“这几年已加大投入进行拆除改建,从现在起还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确保资金到位,在申报世界遗产后,增加国际上的监督,对大理是件好事。”
目前,当地已对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以及城镇建设等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今后还将出台历史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当地还将尽快制订专门针对遗产保护的法规,使得遗产保护的措施提升到立法层次。
如果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当地还打算成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局,将各种相关部门的管理执法权集中进行综合执法管理。同时,将加强对公众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教育宣传,扩大普通老百姓对资源保护的参与。
省遗产办主任陈锡诚——
遗产地第一要务就是保护
省遗产办主任、省建设厅副厅长陈锡诚表示,目前国家建立首批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是使风景名胜区资源及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和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大理被列入名录,意味着这里的珍贵资源价值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但在地位确认的同时,也加大了责任,作为遗产地的第一要务就是保护。”
他说,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0项,云南目前成功申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不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丽江和三江并流,多年来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存在急待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怎样在保护好的前提下,使遗产充分发挥作用,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问题在大量具体工作中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
陈锡诚反复强调,对遗产保护好是要做到传承子孙、永续利用,但当前还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在制度执行、资金支持、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教育宣传等不少方面。他认为,以往人们理解对遗产地的利用,更多的是注重物质、经济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在精神方面的展示、教育功能。
“当前有不少地方对是否申报遗产地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遗产地有很多限制,不利于放手发展。”针对这个问题,陈锡诚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论申报与否,对珍贵资源的保护都是同样需要做好的,而且即使不是遗产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同样有明确要求和标准,在加入国家保护公约合作机制后,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一层国际监督机制,这对资源地并不是件坏事。
亮点解读
根据大理向国家建设部提交的申报书,当地组织专家论证认为遗产地价值在于,“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处于一个关键的地质演化和过渡地带。历史上曾建立了历时569年的南诏国和大理国,处于大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示了它突出的自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地形、气候、地貌、文化、交通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既是多种地理要素过渡地带,也是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地形上,苍山是我国地形划分的标志之一,青藏高原在此结束,云贵高原及东部低地从此开始,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地貌上,遗产地是亚洲大陆有末次冰期冰川作用而无现代冰川的最南端山地。苍山因冰川发育的特殊典型性,成为国际地质学“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也成为世界知名的“大理岩”的命名地。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是多种植物、动物区系的交汇和过渡地带,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是中国产植物模式标本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兰花的分布栽培中心和杜鹃花的故乡,有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有动物种类433种。
文化价值:是汉文化、青藏文化、海洋文化和印度文化交汇的叠合地带,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交汇地。悠久而连续的南诏国、大理国历史,保存了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例如千年来历经30余次破坏性地震而巍然屹立的崇圣寺三塔;南诏国遗留至今最重要的一件金属文物——南诏铁柱,代表唐代西南地区冶铁技术最高水平等等。和谐独特的白族文化,成为一种具有世界价值的民族文化,白族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载体“绕三灵”,被列入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白族广泛流传的,由白族民歌和长诗发展而成“大本曲”,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无形文化遗产抢救项目。
在自然与文化景观方面,遗产地具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山-古城、塔-田园-湖泊”高原山水城景观序列,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既渗透了中国传统山水美学观念,更体现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精髓,形成了大尺度的自然人文景观综合体和世所罕见的高原山水大观。
申遗历程
1982年,大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3年,大理州制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建立管理体系,使珍贵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1999年,国家建设部将大理风景名胜区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大理从此展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并成立相应机构。
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大理申报世界遗产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实地考察,并进行课题研究和编制申报文本。
2004年底,初步确定遗产地名地申报名称和范围,并上报省政府;2005年1月,省级相关部门召开审查会并通过文本,之后上报国家建设部。
2005年4月,大理州党政代表团到北京时,向国家建设部专题汇报;同年12月,国家建设部在京召开专家审查会,大理得以在众多申报项目中进入了国家近期重点申报的4个项目名单。
2006年7月,国家建设部向大理颁发了“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徽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