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
实施以实用技术为主、内容广泛的培训,是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量农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已有大约2亿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每年有1300万农民进入城镇,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要适应从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工商服务业和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就需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关系农村劳动力可能就业的范围、收入水平和稳定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关系我国非农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而且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农民工在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中占半壁江山,在制造业中约占60%,在建筑业中约占8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的状况,直接关系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废墟上再度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人力资本的优势得到了发挥。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要靠优化和提升人力资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增强我国的竞争优势要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靠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而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根本转移,从而真正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创造条件。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我国人均GDP目前已达到17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左右。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工业化的发展逐步越过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进入二、三产业扩张与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资金和技术在传统产业的贡献率并发展新兴产业的时期,这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对全国104个城市2005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监测,在劳动力总需求中,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49.5%。近年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其深层原因既有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也有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的问题,其实质是“技工荒”。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适应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具有社会效益的准公共品,是政府部门促进就业和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的主要切入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获得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以实现转移,仅靠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非农就业,不仅可以使自身受益,而且有益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有益于获得有技能劳动力的城市和工商服务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益在全社会。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件大事抓紧抓好,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