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企业,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领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资本构成、经营管理和员工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给企业团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全团青工战线团干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在服务企业改革与发展和青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共青团事业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期,本栏目将陆续刊发部分企业共青团组织的做法和经验,以推动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发展。
继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创建50周年大庆。
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团委,记者看到了两张特殊的科技成果创新奖的荣誉证书。在证书内页,项目名称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而是“‘神箭’青年突击队的成立与运作”和“特殊时期青年思维渗透式创新(争创青年放心岗)”。
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当年,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团委获得了3张这样的荣誉证书。
团组织能为科技创新、科研生产工作贡献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表彰科技成果创新的奖项颁给了团组织?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科技创新:团组织参与的空间有多大?
在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约有1.3万余名团员青年和4.1万余名青年,集团公司30多位两院院士中,最年轻的才44岁;所属各研究院、厂所主要领导中,45岁以下的占54%以上;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中,45岁以下的占60%以上;专业技术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过半。
这个肩负着特殊使命的群体中,涌现出了像袁家军、马佳、秦文波、宋征宇、欧志奎这样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而更多的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张庆伟表示,人才是推动航天事业腾飞的原动力,青年已经成为发展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团组织在青年工作中发挥了先锋和旗帜作用。
航天六院的青年至今对研制某发动机的经历记忆犹新。这种发动机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由于没有现成理论模型,几年前,发动机在整机试车时失败过好几次!
据当时参与试验的青年回忆,那时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人讲:难度那么大,你们能搞出来吗?“以青年为主的研制队伍压力很大,甚至试车时有人都怕进观测间了。”
这样的困难在航天事业中不胜枚举,正如该院团委副书记刘雪飞所说,克服困难靠的就是“每个航天青年平常时期能干得出来,关键时期能站得出来,危难时期能豁得出来”。
航天五院控制与推进系统事业部载人航天某分系统技术总体研究室主任张强与刘雪飞有同感:“把年轻人带起来,就盘活了。”现在该研究室有26人,以年轻同志为主体,只有7人是40岁以上。
张强发现,年轻人有激情、有事业心、有活力,新知识多,但是缺乏老一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现在的情况是,研究室的任务连年增加,年轻同志比当年面临的任务更重、更难。组织好年轻人需要一个载体,这让张强困惑了很久。
要盘活年轻人,如果说团委副书记出身的刘雪飞知道怎么利用组织优势是理所当然,那么对于张强以及他的前任研究室主任来说,把团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带动年轻人是新的探索。
2001年7月,航天五院在全院范围内组织“青年文明号”申报,张强所在的研究室也参加了选拔,结果在评定大会上该室“一册成名”,他们将“青年文明号”的目标、规范、措施、方略汇成手册,完全实施制度化管理,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去年,该集体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成员于丹说:“我们不会把荣誉挂在嘴边,但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科技创新:团组织只能间接参与?
10年前,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刚参加工作,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加团委参与组织的教育活动。当时一名同志在一次试验前被诊断出癌症,仍然坚持工作。这种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宋征宇。
如果说十几年前,团委参与科研中心工作的力度还十分有限,那么,今天,随着青年逐渐从生力军变为主力军,集团公司的团干部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参与”了。
航天七院党委书记黄亮有着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以及二十几年的航天工作经验。他说,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成熟的设计研究人员没有3~5年,是基本不能掌握工作规律的”。人才如果放任自流,这个过程可能更长、更难。
航天八院的杜善亮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有这样的烦恼:“在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由于涉及的东西专业化,一般都是老师傅带头搞科研,青年人对专业方面的东西不是很熟练,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但很快,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平台。
今年3月,杜善亮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院团委组织的创新创效活动。他用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语言知识,把测量卫星精度时原本需要手工计算的数据编成计算软件,避免了人为偏差。参加工作两年的杜善亮最近晋升为上海航天工程研究所主管设计师,在风云二号卫星上有持续创新。他坦言,如果没有团委提供的这个平台,他晋升主管设计师至少要晚半年。
集团各级团组织开展的创新创效活动、青年科技创新创效成果发布会、技术交流论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培养、发现了一大批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的青年创新人才。
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有一个部件加工难度大,用已有的办法,至少要接到任务后3~15天才能完成,平均需要7天,且成功率不高。由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度比较急,对这个部件的加工会延误生产周期,耽误其他的工作。
在加工该部件的西安航天发动机厂,有个青年职工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发明了一种加工方法,只需不到3天的时间就能加工出来,且成功率实现了100%。这名青年职工就是从团委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脱颖而出的张勇峰。
张勇峰发明的30余套工装,在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研制中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加工效率,他加工过的几百个核心部件,始终保持着100%的合格率,他有一手绝活,在技术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全凭感觉,就能成功地加工出一些高难度的零件。
此外,仅2005年,各级团组织就开展创新创效活动482项,创造价值1200多万元。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的雷驰,现任该院副总工程师。当年他参加创新创效活动时,才20岁出头,其课题——溶注药和压药的生产线控制已创造效益4000多万元。
团组织为什么能获科技创新奖
航天事业不仅需要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的青年人,还需要关键时期能拉得出来的团组织。
2003年8月20日,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试验队奔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执行首次载人发射任务,承担现场总装。
经过团委精心的前期筹备,在试验队到达靶场的第2天,“神箭”青年突击队就成立了。24名成员全部是总装车间的青年骨干。
火箭逃逸塔的总装工作极其危险,一旦出现情况,冲在最前面的就是突击队队员。该厂的魏文举就是在1990年7月16日发射长二捆火箭时,为抢修设备,杜绝燃料泄露而牺牲的年轻的国家级技师。
该厂团委书记闫建刚介绍,在总装工作现场,容易因为人的因素出现不可控性,为了让年轻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团委依托成立青年突击队制定一些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项目化管理,让青年得到了具体指导。
青年中出现哪些状况,需要哪些物资、资料等,团委都一一及时掌握。闫建刚把这一项目化运作方式比作火箭发射,“厂团委把年轻人、发射、过去,他们自行运转,团委做遥测”。
团组织工作的创新被带到了发射现场,临门一脚踢得非常漂亮,获得科技成果创新奖也在情理之中。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团委书记王朝晖说,企业创新要围绕中心工作,航天作为高科技的事业,最能体现自主创新。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共青团服务中心工作需要青年工作的不断创新。
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一个特殊的奖项——共青团之友奖。今年年初,集团公司召开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航天七院的党委书记黄亮对于该院团委书记给他颁奖的事情“备感意外,也备感欣慰”。
对于七院的青年人状况、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情况,黄亮如数家珍。与黄亮同时获共青团之友奖、佩戴金团徽的党政领导还有9位。
像“共青团之友”这样的新名词在采访中不时会听到。
一院用3年时间将全院230多名团干部进行一次专业知识轮训;五院团委在开展“青年文明号”争创活动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六院团委利用团的组织优势,在设计、生产、试验单位间组织团支部的交流,促进科研生产;七院团委的“火种计划”把新人直接放到生产一线去;八院的责任团旗签名传递做法带到了发射基地……
王朝晖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团委构建高科技青年创新体系,着重从建立保障、创新载体和创新思路方面入手。在今年4月召开的集团公司团委一届二次全委会上,团委还根据服务集团公司科研生产任务、服务青年的目标,创造性地设置了组织部、宣传部、科研生产部、文体部、外联部等5个职能部门。
本报北京8月3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