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本报北京8月31日专电(实习生李扬)8月29日,60多名来自全国的“网瘾青少年”结束了5天的“戒除网瘾特训营”活动,和他们的父母一起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
参加这次特训营的孩子,是从900多报名的孩子中选出的60多名“问题”少年,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2岁。面对全中国1000多万这样的“网瘾”青少年,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九部委联合发起的这次“戒除网瘾特训营”活动,首次集中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力量实施救治工作。
唤醒网瘾青少年
14岁的漂亮女孩小文来北京之前,已经连续3个月通宵玩“劲舞团”,现实生活中她是个“差等生”,但在网络世界和同伙中却是400多名网迷的“大姐大”。因为父亲一句“18岁你就滚出去”,小文离家出走23天,并学会吸烟。这次来特训营,小文是和父亲一起来接受“治疗”。
15岁就以高分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小陈,曾经是学校的活跃分子,但从大一下学期,他开始玩网络游戏,自己没有电脑就连续10多个小时在网吧里玩。他陆续开始有不及格的科目,不及格太多了,第二年他被转为试读,最终退学。自从退学,他没有和父母认真地谈过话,对于自己的未来,他本能地逃避。他妈妈是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带他来参加这次特训营的。
特训营中还有很多曾经优异的孩子,这里有6个奥林匹克竞赛前三名得主,但现在无一在校,其中还有吸毒的,他们都是“网瘾”受害者,其中一个孩子找到心理专家应力教授,要专门谈“死亡问题”。他说:“我只有弄明白了死亡问题,我才能真正明白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这是生和死的问题”。
特训营的总策划、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心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应力教授说,12-22岁之间,是青少年度过青春期心理矛盾的“艰难”岁月,显然,这些孩子没有处理好心理矛盾。他们大都“高智商,低情商”,很单纯,容易受伤害,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责心理,他们的“出轨”带来更多自卑、受挫、被抛弃的心理。所以“戒除网瘾特训营”给这些孩子的不仅是治疗,而且是个“驿站”,是可以停下来思考、休息、接受鼓舞的地方。
“心理治疗不是强加灌输,而是唤醒。走近、倾听孩子,激发他们被压到潜意识里的美好的东西。”应力教授用“煞费苦心”四个字来形容这次活动的治疗方案,活动通过“心理涂鸦”、“沙盘游戏”等游戏形式,展开了12项心理治疗方案,词语投射、影响投射、催眠投射等治疗方法“隐藏”在游戏中,逐渐唤起了孩子们心中“沉睡”的温暖记忆。应教授说:“游戏,这种非语言性的治疗,非常受孩子们喜欢。”
“家长是第一患者”
“训练营的第一患者,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应力教授说:“孩子是家庭心理功能失调的替罪羊,良好的家庭心理动机是孩子走出去的第一步。”和网瘾孩子一样,家长也同样存在认知误区,导致“家庭教育偏见”。仅仅让孩子戒除网瘾还不够,没有家长参与共同治疗,戒除网瘾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让家长成为家庭的心理医生。”应教授认为特训营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网瘾”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起因,恋爱受挫、考试不顺、父母离异等等都可以成为诱因,而父母对孩子的真正倾听、理解、引导最为关键。
“我恨不得一巴掌把他打明白了。”小鹏的母亲在“倾倒心理垃圾”的治疗项目中曾对专家诉苦:“孩子对家长犯下的是罪恶,对我们是多么深的感情伤害!他们是混蛋,就是混蛋!……我们只希望专家能够让我的儿子变得有点人性!”对此,应教授表示,家长们的绝望心理首先是需要救助的,因此,这次活动采取了家长与孩子们的互动式治疗,“特训营心理治疗是网络依赖者及其家庭走出困境的第一步,每一位专家都在通过言语性和非言语性手段,对个体、家庭实施心理治疗。”
专家系统的方式将是“唤起、体验、分享、自主”进行心理康复治疗主题。在这5天治疗之后,孩子和家长都会发生微妙的改变,双方的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但仍然需要全程跟踪。
“感动一刻打开幸福请柬”是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项活动,一个父亲拿出孩子儿时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令孩子非常激动,紧抱着父亲说:“爸爸,你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故事!”
男孩跃跃的父亲10年来已不记得儿子最后一次喊“爸爸”的时间了,在经过了5天的特训营治疗后,他第一次听到儿子的呼唤,“你轻轻的一声呼唤,不亚于你出生时发出的第一声啼哭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跃跃的父亲当着所有特训营家庭与儿子紧紧拥抱。
在一位家长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孩子,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妈妈深深感受到,以前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既扮演了一个爱你的母亲,同时又在扮演一个伤害你、剥夺你自由权利的奴隶主!在你心情不好,想通过游玩解闷时,妈妈没能帮你,甚至打骂你!从今往后,妈妈将彻底改变自己!”
“戒除网瘾特训营”:可贵的探索
面对有着一大堆心理疾病,包括抑郁、躁狂、人格分裂等的问题网瘾少年,专家们将为每一个家庭建立家庭心理档案,对每一个网瘾少年及其家庭的治疗采取全程摄像、全程录音、全程跟踪的模式,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次尝试。活动聚集了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近20名专家共同参与,心理测定和治疗同步进行,专家们认为这比在医院进行的心理治疗更有效,是一次可贵的探索。
心理特训营将少年们按每组7人进行分班,每个班配备一名戒网专家、一名军队教官和一名志愿者。治疗活动中,特别给家长们安排了相关课程,分别以家教经验分享、家长结对子、家庭咨询等形式,研究家庭教育问题对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例如让孩子们使用仿真AK47枪进行对抗游戏,实战演绎网络中的CS游戏,体验反恐精英“真刀真枪”的感觉。有的孩子表示:“跟电脑里的CS不一样,团队作战也特别重要,不像CS里个人表现重一些。”主办者说,这种体验式作战的主要目的,就是调动孩子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勇气和团队合作精神,感受虚拟和现实的区别。
活动的组织者赵微介绍说,“戒除网瘾特训营”作为“戒除网瘾全国行‘十百千万工程’”主导项目之一,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举行,它是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9部委共同主办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的主导活动,后续还将有专家学者分赴10个城市进行巡讲,寻找100名网瘾少年,培训1000名志愿者,志愿者携手10000户家庭的系列活动。
何谓“网瘾”
“网瘾”即“网络成瘾症”,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辞典中。它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网瘾”调查报告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全国30个省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用户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用户中约13%的用户有网瘾倾向。因此,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刻不容缓。
男性青少年网瘾用户的比例高出女性青少年网瘾用户比例7个百分点;其中未成年人占的比例较高,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用户比例高达17.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用户的比例为13.7%。
在上网活动方面,与非网瘾用户相比,网瘾用户上网活动更倾向于娱乐性,而非网瘾用户则更倾向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此外,通过比较非网瘾用户、网瘾倾向用户、轻度、中度和重度网瘾用户的上网目的,可以发现网瘾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上网活动娱乐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上网活动的丰富性来看,网瘾用户上网从事的活动相对单一,而非网瘾用户从事的活动则较为丰富。
通过“戒除网瘾特训营”,女儿又重回妈妈的怀抱。
图片来源: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