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规模地彰显一个地域人才整体状况,是了解该地域历史文化及其发展脉络的极好方法,它比分散单个地介绍人物更具全面性与科学性,也比某些见事不见人的教科书更具生动性与典型性,贵州人民出版社继推出厐思纯《明清贵州七百进士》之后,现又推出作者新著《明清贵州六千举人》,这是前书的姐妹篇,又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普及意义的好书。
多年前,贵州文化名宿陈福桐先生曾以其《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大文,振聋发聩,一扫历来认为“贵州无人”的偏见,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当时他就提议,应该编写出版一本有关贵州进士的专著,激励青年向上,爱我家邦;亦使那些对贵州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的人,有一了解贵州历史演变的读物。从那时起,这方面的述作已有不少。现在厐思纯先生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的;不是概念的,而是有血有肉又有深度地以两部力作,荟萃贵州六百年人才全貌,填补了贵州人才史的重要方面,这是一项深化贵州省情认识的开创性工作。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云:“一人之史而可以与国史、家史相取证。”作者本着这个启示,认为研究中国边远地域,研究贵州省情,应当把“一人之史”拓展为众人之合史。乃从七百进士中,选出五十多人,又从六千举人中选出五十人,跨越明清两代,深入发掘一个个人物的家世、品格、才华、学识、独立特行之气节与事功,并将他们放在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联系贵州山川、人文、民族关系等深层社会环境去剖析,因此,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写其人,又溯其源,活脱脱地托出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上贵州人才群像图景。这是一种严肃艰苦的工作。通观全书,搜寻觅集的文献资料特别丰富。不少史实、故事、嘉言懿行、诗文剩稿,广征博采,颇为人之未知未见。有些插曲,“穷极刻画之能事”。比如,在《父子巡抚》中,描写唐树义在湖北抗洪,当洪水涨至离坝顶仅三尺时,“一看不妙,飞身跑到坝上……独立水中,奉土负薪,身当其冲。”又写他“乘单舸,涉洪涛,核准灾民户口。”一次因总督迟迟不拨抚恤款,唐树义“按捺不住性子,气愤地说:‘尧舜在上,忍令吾民失所乎?即有严谴,请独当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作者利用史实,撷取这些精彩片断,把人物写活。在这本书中,这类人物形象与细节描写颇多。现代社科出版物,多注重细节描述,因为惟细节才能惟妙惟肖再现历史真实。刻板无味,大言无物的读物,是不能赢得读者的。
厐氏的两本书,前一本写进士,这一本写举人。从科举功名层次看,举人逊进士一筹。而从道德文章、事功绩业看,则难分伯仲。因为,著者的取人标准重在人品、文品、官品,即贯穿人事之中的思想品格精魂。看看本书那些文化人物熠熠生辉的名字:有世誉“天末才子”的谢三秀,有孔尚任比为“屈子之闲吟泽畔,子美之放歌夔州”的吴中蕃;有士人称“金陵九子”、“崇祯八大家”之一、举家殉国的杨文骢;有“沙滩文化”领军人物、被誉为西南大儒的郑珍、莫友芝;有晚清具有世界眼光的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他们的影响,都不是世俗功名官职所可衡量。又如明末抗清英烈、被誉为“南天一柱”的何腾蛟;清初开发台湾的周钟瑄;晚清贵州民族资产阶级精英华家三代;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平刚、周素园……他们的精神遗产,也超越时空,超越功名禄位。所以,本书写的是人,而蕴含的是不同时代进步精神,折射出的是贵州六百年的重要历史关节的社会面貌。由人及事,亦可作为了解黔史的一部读物视之。
像《明清贵州七百进士》、《明清贵州六千举人》这样的书,适应面应该是比较广的。学者、官员们可以从中省悟一些知人知事、治国安民之道;一般读者也可从中学到人情世故、修身教化;以致了解仕途坎坷、宦海惊涛。可浅可深,雅俗共宜。只稍留意,就可发现这本书丰富的史料中包含多方面可以汲取与研究的内容。比如,我发现五六十位进士基本上都是明清两代部级的大员能臣,有的是中枢重臣,看出当年贵州人才群英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又如,这些进士和举人,既是黔人,而从祖先看又为客籍人。大都是从发达省区名门世家,或随军、或入官、或贬谪,先后入黔定籍的。可见,社会进步在于开放,人才的成长史亦地区的开放史。没有人才的开放、交流、互动,就不会有一个地区的迅速发展和全国的共同发展。接纳外来人才是符合本土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古代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
在当今出书难的情况下,贵州人民出版社重视贵州文化图书的编辑出版,两三年中,连续推出《进士》《举人》两书,并以重点图书问世,这是值得称道的。当今图书不但内容要吸引读者,装帧形式上也应有一定的冲击力。两部书都比较古朴大方,用纸精美,选用一些老照片的同时,配以一些插图,调剂了版面,都较符合时代出版潮流,更增加了此书的亲切感和现代感。
本书,理应敬请陈福桐前辈赐序,陈老以年迈辞谢,嘱我代劳。笔者退休闲居,师从陈老十多年,受益良多,不敢违命,因弁数言交稿,就教作者,并请陈老及读者、方家匡正。
作者:刘学洙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