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现代服务业,推进又快又好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霓虹闪烁的时候,丛先生就开始忙活起来。
丛先生是市区文化路一家风味饺子馆的老板。不过,现在,他的主要生意并不在饺子上,而是店外的露天烧烤。
原本摆放在店内的桌椅,现在一到夜幕降临,大部分都被转移到店门口的露天空地上。一张张桌子周围,坐满了享受“夜生活”的市民。
然而在三年以前,这种夜间露天经营的行为还是不被允许的。
政策引路,政府力倡“夜经济”
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些与洁净有关的荣誉让威海人格外注意爱护城市容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露天烧烤一度被列为禁区。
变化缘于2003年的一纸公文。
当年8月13日,市政府下发《通告》提出:发展晚间休闲经济,繁荣市区晚间市场;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商贸流通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建委、规划、交通、环保、公安、卫生、旅游、文化、工商、供电、商贸等部门为成员的市区发展晚间休闲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通告》不仅允许饭店、餐馆在不影响城市交通、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利用门前空地或自有停车场等举办露天餐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办各类专业夜市,市区大型商场和超市延时经营和举办晚间促销活动;引导文化团体和企事业利用广场、公园开办各类晚会和大众文化健身活动,而且对各相关部门在发展晚间休闲经济工作中的责任进行了明确。
这是助推我市“夜经济”的第一动力。同时,我市也是山东省内第一个由政府明确提出发展晚间经济的城市。
市贸易办市场流通科科长李中京说,当时提出发展“夜经济”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作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许多外地游客反映,到威海后晚间无处购物、无景可观,以致有人用“白天看大海,晚上睡大觉”戏言威海“夜生活”的缺乏。另外,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市民,尤其是年轻的消费群体,消费时间向晚间延伸,而威海晚间消费的载体严重缺失,因为“老威海人”几乎没有过夜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商家对“夜经济”的认识也不到位。“政策开路和政府推动就非常有必要。”
不过,因为时令不甚合适,以及配套措施并不甚完善,当年“夜经济”并未如人所愿“映红”市区夜空。
完善配套,搭建发展平台
李中京说,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牵扯到城建、交通、卫生、公安、环卫、电力、工商等多个部门,需要进行一些政策准备。“比如,出现交通堵塞,需要交警来疏导;夜市工商执照问题,需要工商来解决;露天经营及餐饮涉及到市容、卫生问题,需要城管、环卫支持等等。”
政府为“夜经济”搭台的工作从没有停止。市区发展晚间休闲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三个文件,进行政策配套,分别对夜市和露天餐饮进行规范,对其审批程序进行梳理。
威海冬春季节风多且大,不利于市民出门。夏秋夜间凉爽,最适合发展“夜经济”。因此,市政府决定,在2004年5月1日到10月31日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力推动市区“夜经济”大船起航。
为配合“夜经济”的实施,政府提出:将市区8条主要线路的公交车延时运营到22时,大商场延时经营到21时等。
但是问题出现了:延时经营会增加商场的人力、电力等成本,一些商场对延长营业时间的利润预期不高,因此对参与晚间休闲经济并不“感冒”。有不少人说,有多少钱白天还花不完而非要等晚上花?
但政府对晚间休闲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为激发商业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各大商场。据了解,2004年,电力部门出台措施,对于延时经营期间商场的电价收费进行“峰转平”,即由原先的高峰价降到平电价。
一年后,尽管由于国家供电政策调整,这一政策被终止。然而各大商场已初尝晚间经营的“甜头”。取消电价优惠政策,并没有影响他们夜间经营的热情。
李中京说,这表明前期的政府引导和政策鼓励起到了效果,也表明威海“夜经济”正在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已经由政府引导行为转变为企业的自发市场行为。
在开发夜间旅游项目上,旅游和文化部门也费了不少心思。部分旅行社推出了“夜游威海湾”项目,游船沿威海湾一线行驶,行程2个小时,让游客从海上领略“夜威海”的魅力。这个项目填补了威海夜间旅游项目的空白。
同时,为把威海人从家中“引”出来,也为给游客提供一个文化娱乐休闲的环境,文化部门推出了丰富多采的晚间广场文化活动,还编创了一台大型山水情景演艺《梦海》,以威海人文景观为主题,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杂技、芭蕾、民族舞蹈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威海的“春、夏、秋、冬”之美。为将其打造成新的文化品牌,政府还投资400多万元对原威海剧院进行了全面改造,希望能用这一“文化大餐”把来威的游客留下来多住一宿。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他们共演出近百场,约1.5万名外地游客先后观看过演出。
渐入佳境,“夜经济”魅力绽放
市区三年”夜经济“,已经开始在威海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烙下印记。
市民曲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平常白天忙得要命,根本没有时间去购物消费。”她告诉记者,现在一般都是晚上出去逛商场。
在威海港公园的海鲜大排档,记者遇到正在品尝海鲜的外地游客朱先生。朱先生来自江苏南通,这次是和女朋友一起来威海旅游的,他很想尝尝地道的威海海鲜,“没想到在酒店附近就能找到这么一个好地方”。
海鲜大排档经营者邹颖则毫不掩饰地对记者:“海鲜大排档能火,全靠政府助推‘夜经济’。”
而此时,在位于文化路上的丛先生的饺子馆门前,两名服务员穿梭不停,但丛先生仍嫌“人手不够用”,一名穿着白大褂的厨师也不得不抽空帮着上酒上菜。
丛先生向记者透露,他的餐馆晚上的收入可以占到全天的大半,“每天的生意主要靠晚上这段时间来撑着。”
据了解,三年来,不论是大商场,还是小餐饮企业,晚间销售收入占全天总收入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李中京告诉记者,家家悦、华联、百货大楼、利群、大润发等市区主要大商场,晚间销售收入总计可以占到全天总额的25%以上,“有的可能份额更大。”
与此同时,近年来,夜间消费在社会消费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李中京告诉记者,“这三年,市区晚间消费的年均增幅约在10%左右。”(本报记者郭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