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辄对“少林寺CEO”挥“大棒”
因为促进登封旅游事业有功,市政府奖励了他价值100万元的豪华越野车;为了表彰他在少林文化保护、传承,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日前美国体育学院授予释永信国际荣誉哲学博士;再追溯回几年前,少林寺网站上公布少林武功秘笈和医药秘方、少林寺和深圳广电集团共同主办了商业味浓郁的武术比赛……这一切,都让释永信成了公众关注和备受争议的焦点(8月30日《新京报》报道)。
“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的入世者姿态和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出家人印象相去甚远”,这应该是释永信屡受公众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传统佛教文化的继承发扬上,“少林寺CEO”把少林文化融入商业大潮的做法,是否恰当?民众是否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笔者认为衡量其是非对错应该有一些客观标准。
无论怎么改变,少林文化中原有的精髓部分自然是要固守不变的。少林寺之所以能快步迈入商业化轨道,也是拜这些独特且神秘的文化所赐。如果少林寺丧失了那些“核心竞争优势”,而神秘感又被逐步打破,其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就会大为缩水。这一点,相信“少林寺CEO”及少林子弟们比外人更加明白。
倘若少林文化的精髓能够在传承中万变不离其宗,为了让这种文化更好地生存和发扬下去,在推广手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又何来“杞人之忧”呢?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少林文化自然也不会例外,固步自封只能让它走向衰败与灭亡,只有在交流融合中才能除旧出新、愈加优秀。“少林寺CEO”的种种做法,只要是从保护和弘扬的角度出发,没有抛弃少林文化之内涵与精华,又有什么值得外人加以指责?
释永信曾不止一次向外界透露,少林寺的一切“创新”行为都有固守的立足点:一是要弘扬少林文化,二是要护卫少林品牌。尽管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尚不足以证明少林寺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就一定有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然而,除了“感觉上与传统的出家人相去甚远”,我们暂时还找出该模式的更多弊端。在此情况下,别动辄对“少林寺CEO”挥“大棒”、提供宽松的舆论环境让他们继续走下去,无疑就是外人对少林文化力所能及的最好保护了。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下,不仅少林寺这个“佛家净地”迈出了商业化的步伐,在国外,比如每年有数百万穆斯林信徒朝觐的麦加圣地,也未能完全“脱俗”——不管是不是圣地的“本意”,每年朝觐还是给沙特带来约占其GDP4%的收入,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了沙特的经济发展。
“商业化”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其实,要紧的问题不是少林文化该不该商业化,而是商业化之后的少林文化能否得到新的提升、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否则,再好的文化只能孤芳自赏或死水一潭,恐怕那也不是佛家的本意吧?(俞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