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龙露)昨天下午2时,“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首位嘉宾——美国工程院院士厄尼斯特·巴特勒抵达首都机场。他的到来拉开了此次诺奖论坛的序幕,其余与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知名科学家将在近两天陆续到京。
这是巴特勒先生第一次来北京。他表示:“参加此次论坛是来看看中国同行在做什么,从中获得灵感。”这位世界白血病顶级科学家开创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新治疗方法,并且组织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基于DNA的流行病学研究,现为美国ps研究所分子和实验医学教授、主任。此次论坛上,他将作题为《通往医疗发现的现代之路·挑战之旅》的演讲。
据悉,“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将于9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届时,李政道、罗伯特·胡伯尔等7位诺奖得主以及其他世界知名生命科学家和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科学家同台演讲,为创新北京献计献策。
昨天晚上,来自中科院各研究所的6位科学家,就这次诺奖论坛给北京带来了什么以及论坛本身进行了解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孙中生说,北京与世界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主要表现在科普教育方面,一方面对常识性的科学知识普及不够,另一方面部分科技人员素质不高。而在美国,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对自然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我们的科技人员只重视课题。此次论坛将对国内科学界的思维方式有所启示和改变。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局研究员朱祯介绍,生命科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中国与国际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最近几年国内科技水平发展迅速,但要赶超世界水平还需要努力。朱祯认为,诺奖论坛对北京的好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会制造一种科学的氛围;二是强调了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如果有机会与诺奖得主交流,你会问些什么问题?对此,朱祯说,他会了解诺奖获得者在工作中是怎样思考的,进而理解他们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还有的科学家说,他们会用20%的时间聊科学,80%的时间聊生活,这也是理解诺奖得主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J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