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烟台的公交车,简直跟现在的没法比!”亲眼目睹我市公交发展“行驶轨迹”的马光财感慨万千。近几年来,烟台市区的城市公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70多年前我市第一辆公交车出现,到目前市区拥有的45条交通线路,烟台的公共交通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
1962年7月1日,24岁的马光财风华正茂。他成为了我市公交公司成立之初的第一批驾驶员。从此,便与我市的城市公交相依相伴,走过了44个难忘岁月。
在谈及我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史时,马老告诉记者,烟台市内的公共交通,创建于民国20年(1931-1939年)间,始由商办,继为日伪时期的官办,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人多车少 公交起步“我市公共汽车的真正发展历程是从1962年7月1日开始的,也就是在那一天,烟台的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成立。最初只有8部福特牌客车,2条线路。”站在繁华的南大街上,马光财老人告诉记者,“最早的公交路线,就经过这里。”
“1962年,烟台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之初,在市里仅开设了1路和6路公交汽车。其中,1路车东起虹口路沿南大街,西至原钢厂附近,全长10.7公里,设站16处。6路,原来为郊区线,由火车站经石油站、土产库、五间房至北岛,全长14.5公里,设站11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马老历历在目。
“当时的票价非常便宜,坐3站才5分钱。满大街跑一圈,把全程坐下来3毛钱足够了。”马老笑着对记者说,“我当时开1路车,本来有规定,大客车的载客量不能超过84个人的,结果每次都得超上几十人,最多的一次拉了137个人!没办法呀,谁让那时候人多车少,车次时间间隔也长呢,交警每次管时,都会被全车因为着急上班的乘客埋怨。”
“当年的破福特车还经常出些故障,乘务员一声令下,乘客们就纷纷下车到车尾帮着推车了。”
正是这样的破旧大巴碾出了我市公交历史的第一道车辙……
城市中巴 曾经辉煌
这种人多车少的局面一直持续了20多年。1989年,作为一种新体制的尝试,市公交公司购买了一批中巴车,把它承包给了个人。起初,在市区每两个2路大巴车之间‘塞’上一辆小中巴,它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市民们的日常出行。
“中巴车从发展到退市也成为我们城市公交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年情景仿佛就在马老眼前。
“过去人多车少,有了那些小中巴,确实挺受欢迎。从1989年第一辆中巴出现,到2005年11月5日,市区最后一辆中巴退市,16年间,中巴见证了烟台发展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这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从畅通到拥堵的全部过程。”
1992年至1994年间,公共巴士迅速发展,遍布港城的大街小巷,并凭借其“招手即停”这一优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中巴为我们城市交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后来却出现了‘夫妻车’‘父子车’的经营业户压点、快跑车、乱窜线和服务态度差等现象,这些都让我们头疼不已。”马老回忆说,“从2002年开始,为改善市民的乘车环境,我市大力发展大容量环保型大巴车辆,开始进行对老旧的小公共汽车分期分批进行了更新改造。”
2002年起,烟台市公交总公司开始了“中巴退市”的改造工作,到2005年11月5日,我市市区中巴全部退市,结束了它的辉煌历程。
一张月票 一段历史
烟台纸质月票从1965年出现到2003年月票升级为IC卡,这期间经历了烟台公交发展漫长的变迁。
1965年,我市首次出现了“月票”。当时发售的月票分3种,区内为2.5元,市区为5元,公用为6.5元。“当时的月票发行的特别少,可不是谁都能办的,需要正规单位的证明才能给办。它简直成了身份的象征,谁要是有张月票可不得了,那是普通市民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只有工作非常好的人才能买得起月票。”马老回忆说。
1983年我市的月票又有了新品种———学生月票。这种月票由学校提供证明,区内为2.5元,市区为5元。
1985年9月,烟台对公交月票价格进行改革。取消月票,改为本票,实行专线票种。学生仍实行月票,票价不变;1988年1月,取消本票,改为专线月票和跨线月票。学生月票不变;1991年10月,学生月票改为季票,价格不变;1991年11月,公交月票价格又一次调整。月票随零票同时调价。马老讲起当年的月票发行情况,如数家珍,纸月票虽然换成了IC卡,但是它曾经的风光与美丽却将永远定格在马老的心中。
车况改善 市民受益
在市城市公交总公司的档案中,一张前后两节车厢的铰接车十分醒目,据马老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汽车一般是这种前后两节车厢的铰接车,车内配置十分简单,每到冬天,风从铰接处灌进车内,乘客站在风口处,会感到风比外面还大。
“现在的车况好了,我们驾驶员也跟着享福了!”马老看着街上的豪华大巴,眼神里闪过一丝羡慕。
“我当年开车那会儿,冬夏都遭罪。一到冬天,大车跑起来到处透风撒气,也没有个地方热饭,早上带过去一个馒头,中午吃时冻得绷绷的,一啃都带冰茬儿。这些还不算,最要命的是,早上5:30发车,我们4:30就得过去,得先用开水把发动机预热,再用‘摇把子’摇上四五圈,活活车,等发动机润滑了再启动。为了减少摩擦对车的损害。”马老风趣地说,“那时候车少,还都是二战时淘汰下来的‘老古董’,比人都娇贵。”
“夏天也不好过,发动机在旁边像个大火炉。热腾腾的,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
“从前的环境和现在真的没法比呀!”马老回想起我市城市公交的发展变化,有些激动,“现在乘客的乘车质量提高太多了。从前的市民只求有车坐,谁还去讲究什么乘车质量?现在不一样了,一些不赶时间的市民看见车上人多,往往都会等下一趟。”
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公交总公司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在南大街、北马路等客流密集的地段都设置了多条线路,利求缓解客流压力,方面市民出行。
如今,一辆辆穿梭行驶于港城大街小巷“整洁、美观、舒适、环保”的公交大巴和一条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公交线路构架起遍及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及福山区等烟台市主要城区的公交线网,它们在全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撰文 记者 夏丹 通讯员 丙辉 雪梅 文莉 晓林 摄影 记者 申吉忠责任编辑:亦木 |